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信奉者,主要是回族。回民初迁入汉中,约七八百人。明朝中叶,本市回族仅有几十户。清初增长至150多户,清乾隆、道光年间,发展到300多户。
清光绪时,圣地麦加学者穆拉德来汉中。因长途跋涉,身染重病,医治无效逝世。由三个清真寺阿訇及社首共同治理丧事,安葬于回民大坟园中,墓地靠近清真北寺东侧,坟前立有:“穆圣裔穆拉德阿訇之墓”碑志。1949年秋,被国民党军队挖战壕毁坏。
本市回族中,对伊斯兰教有造诣的,是哈德成阿訇。
朝觐圣地麦加者,清朝有马金荣,民国时期有阿訇哈德成、袁世德、袁世贤、马庆云。1988年有马俊洲阿訇。
清真寺有:
太古石巷清真寺。创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道光年间,曾两次扩建。清同治二年焚毁。其后又经回族群众集资建成,并设有初级小学,附近回、汉儿童均可入学读书。民国初年停办。
清净寺。清乾隆年间重建。位于东关塔儿巷北段。有宫殿建筑。
清真南寺。位于塔儿巷中段,重建于清同治年间。寺内曾办阿拉伯文专科学习班。
铺镇清真寺。创建于民国初年,有正殿、厦房、沐浴室6间。
汉中的伊斯兰教内,没有严格的教派分歧,只有老教和新教之别,在教义上没有原则的差异。新教教派中,首领不仅是宗派领袖,而且是家族的首领。教徒不仅崇拜教义,而且崇拜家族化的宗教领袖,有一套宗教制度和组织机构,生、死、婚、嫁都由宗教规则决定。
解放初期,各界人士代表会上祁世恕作为回族代表当选为市政府委员。1955年7月,回族代表,清真寺阿訇马承良当选市政协常委。“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遭到破坏。1980年8月,汉中市伊斯兰教清真寺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管理伊斯兰教事务。阿訇马俊洲被选为省人民代表、市人大常委。1986年,伊斯兰教清真寺管理委员会翻修团结清真寺(即清真北寺),规模较大,保留原来建筑风格。1990年有阿訇5人,教徒3500人。
道教
汉中道教,又称“五斗米道”或“天师道”。东汉汉安元年(142)张道陵创立后便在本市传播,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汉初平二年(191),张鲁据汉中,以本市为中心建立政教合一政权。不设长吏,使用道内称号;建立以师君,治头大祭酒,祭酒为管理层次,以鬼卒为基本力量的组织管理体制,以教规治民;各祭酒在道边设义舍,备义米肉,供行路人及难民无偿、量腹食用;在道内,对触犯法律的人先给予三次悔过自新的机会,再不改正,才量罪施刑。对犯有小过的罚其整修道路;教徒以“诚信不欺诈”作为行为规范,把疾病和灾祸看作是对不诚信者的惩罚。要治病先应自首其过。
市境内道教庙宇有,唐朝建的香阜庵、五郎庙;宋朝建的大历寺、太白庙、肖太守庙;元代建的文昌寺(碑存汉台)、高峰观;明朝建的府城隍庙、洞宾庵、五云宫、真武官;清代建的九仙观、老君殿、青龙观;民国年间以五云宫(即天爷庙在西城墙内)、府城隍庙香火旺盛。
民国10年(1921),在城内华庙坊设有道教会。解放后,1955年7月,在市政协首届一次会议上,道教协会何昶权当选为常委。道教活动主要在天台道观进行。
天台道观。位于白庙乡,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修建,以后多次修建,规模较大。解放初期,有道士十余人,由陈、魏、刘、王等大姓户管理。“文化大革命”中,部分建筑被拆除,宗教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活动逐步恢复。1990年,天台山道观主要活动点为灵官垭、黄茂嘴、药王坪、大岱顶,有土地55亩,32个殿堂,房屋184间。有道士23人,年纪最长者80岁,最小者19岁。只有道长何明善为受戒道士。信教者2200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