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报刊
民国时期,本县报刊有《镇巴简报》、《镇巴民报》,其后这两种报纸合并为《新镇巴》。解放后,有《快报》和《镇巴报》。
《镇巴简报》民国34年(1945)5月5日创刊,由民国镇巴县政府教育科主编。石印八开两版,毛边纸质,编者在创刊号上撰文谈编辑该报宗旨时说:“科学的民主的时代,就得要发挥科学的功效和民主的力量;我们当然赶不上先进强国的文化普及和舆论普遍,但我们应当决不甘永让这十万人民的山县闭塞着,所以我们最大胆地发刊本报……做镇巴文化阵营打头阵的一个小卒。”“本报目的,在求普遍的深入,愿镇巴全县的各阶层有最大多数人的接受,所以力求通俗化和大众化。”该报开办栏目主要有时事、时评、县闻和文艺副刊等。
《镇巴民报》民国35年(1946)元旦创刊,由镇巴县参议会民报社主编。石印,毛边纸质,先为四开一版,后为八开两版。据该报发刊词称,它是“文化先导”、“自治先导”、“六艺之花”、“民众喉舌”;它“代表民意”、“宣达政令”、“介绍人民认清时代”、“使人们明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它的宗旨是“用褒贬之笔”、“有闻必录”。主要栏目有名人名言、专论、本县新闻、时事、交通近讯等。
民国35年4月,县参议会议案决议。《镇巴民报》、《镇巴简报》合并,更名为《新镇巴》。
《快报》1950年12月,镇巴县收音站(广播站前身)建立,翌年2月21日,编印《时事新闻》油印三日刊,7月改为石印,二开版,更名《快报》,抗水纸质。开始为4天一期或6天一期的不定期报纸。发至19期。1951年11月改为5日一期,1953年改为16开油印小报,更名为《广播快报》,仍为5日一期,每期印400份。《时事新闻》和《广播快报》的报道方针和审稿均由中共镇巴县委宣传部制定和把关。1956年《广播快报》停刊。
《镇巴报》中共镇巴县委机关报,1956年6月1日创刊,同时交由邮局全国发行。为铅印八开两版(少数四版),5日一期。创刊号发刊词为《镇巴报是咱们最亲密的朋友》。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镇巴农民和农村干部。1958年7月10日,《镇巴报》改为周双刊,10月1日更名《镇巴日报》,为周六刊,1959年9月18日又改为周三刊,仍名《镇巴报》,1962年8月底停刊。6年零3个月共出刊925期,发行量最高时达3280份(1956年7月),最低时540份(1962年第一季度)。该报创刊至1957年均由中共镇巴县委宣传部长兼任主编。1958年配专职主编。
第二节 通讯
解放后,本县通讯工作一直由中共镇巴县委宣传部主管。1951年至1953年,建立县委、县政府、城关区、周家营乡4个通讯组。共57人。当年通讯员向《南郑报》(《汉中报》前身)投稿件数每月50~60件。1956年本县有《汉中报》通讯员140人,同年2月向《汉中报》投稿居全汉中专区16个来稿单位第7位(51篇)。60年代初,县委宣传部配有专职通讯干事。70年代初设通讯组。县委宣传部根据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为通讯员提供相应的报道重点。1966年5月因文化大革命开始,投稿中断。后自1979年始,本县通讯员见报稿件呈上升状态。1990年4月,中共镇巴县委常委会决定,县委通讯组升为副部级,隶属县委宣传部领导,当年《汉中日报》采用343篇,省报、广播电台采用76篇。1991年全县在地区以上报刊发稿942篇,其中省级报刊478篇,中央及国家级报刊113篇。县广播电视局张瑞清采访摄制的“观音板石”电视新闻,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采用,获得省广播电视厅新闻评选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