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镇巴县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镇巴县医疗药品概况(3)

2012-6-19 10:49:33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第四节 防疫保健
    一、传染病防治
    民国初年仅有外地“痘苗医”给极少数儿童种痘预防天花。民国20年(1931)县成立“慈善会”。买回少量痘苗,在县城少年儿童中免费接种,民国22年(1933),全县天花大流行,仅县城水井街一天就死亡20多人。民国32年(1943),县卫生所虽开展预防接种,但未普及。
    解放后,县卫生部门提倡“有病治病、无病先防”,开展种牛痘和霍乱、卡介苗、百白二联、三联、伤寒、副伤寒菌苗及痢疾噬菌体等疫苗预防注射工作,预防天花、霍乱、结核、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等疾病。1951年后,天花、霍乱绝迹。1952年秋,青水区痢疾流行,使用苏联生产的霍乱、伤寒、痢疾混合制剂疫(菌)苗后,控制了流行。是年冬,全县麻疹流行,患者15544人,死亡783人,省、地、县组成防疫组,到流行病区防治,一月时间疫情基本控制。1955年,渔渡、仁村、赤北等地麻疹流行,患者1163例,县卫生院派出医疗队防治后扑灭。1957年4月,三元区黎坝小学70多名学生发生流感,学校停课一周。是年,全县流感患者4456人。1958年,流感患者27888例,死亡122人。1966年,三元、泾洋、赤北、碾子、兴隆5个区流感和麻疹流行,患病3322例。黎坝发病率最高,患病680人,死亡15人,县文卫局组织医疗队防治,当月基本扑灭。1975年4月,在渔渡公社红旗大队开展计划免疫试点工作,年底在全县展开,建立计划免疫“户卡”。1980年,将户卡、儿童年龄组卡改为“人卡”,开展使用“预防接种通知单”的计划免疫管理工作。1985至1987年连续3年“四苗”(麻疹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苗)覆盖率调查,合格率逐年上升。1989年覆盖率上升到96.4%;传染病发病率由1988年(328例)117.9%/10万下降到(63例)22.4%/10万,还开展了卡介苗免疫水平监测和结核病线索调查。同时,经常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二、地方病防治
    本县发生的非传染性地方病有甲状腺肿、氟中毒2种。
    甲状腺肿 简称地甲病,俗称“瘿瓜瓜”。民国31年(1942)9月,陕西省卫生处下发“防治甲状腺肿病实施大纲和宣传大纲”谓:“本省五、六两区(今属安康、汉中地区)各县人民多患甲状腺肿,影响民族健康甚巨,兹择定五区平利、岚皋、紫阳、镇坪、安康五县;第六区凤县、留坝、佛坪、略阳、镇巴五县为试办区域”。是年,陕西省政府卫字第165号电告:“凤县、留坝、褒城(今汉中市)镇巴各县县长,案准财政部陕西盐务管理局,……关于利用囟泊滩锅盐防治陕南各县甲状腺肿病一案决定,……先在发生甲状腺肿病较盛之凤县、留坝、褒城、镇巴四县试办。……运交西乡支局100担由镇巴县政府派员运往该县配销。”本县开始用含碘食盐防治地甲病。民国34年(1945)患者15205人,占全县总人口18%。
    1956年普查全县有地甲病患者11980人。1957年省地方病防治总所第三分所第四工作队来镇巴调查防治黑热病、甲状腺肿、柳拐子、侏儒病,又对地甲病进行了普查。1958年7月,县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要求卫生、商业、供销部门互相协作,供应好含碘食盐控制地甲病。1959年本县从汉中购食用碘盐212574公斤。对患甲状腺肿病严重的观音、兴隆、赤北重点供应。1965年县卫生局抽调医务骨干21人,对部分区、社地甲病进行普查,查出2011例,除推广碘盐外,免费发放“碘盐片”治疗。1975年6月,组织县、区、社医务人员及乡村医生458人。全面普查地甲病,共查出患者12218人。发病率为4.86%,其中弥漫型5487人,结节型4095人,混合型2636人。1977年7月,县“农村卫生工作队”分两组赴渔渡、觉皇两社开展地甲病防治试点工作,历时100天,查出患者489例,对查出的患者采取口服含碘食盐片、瘿药、碘化钾肌注射等方法治疗,仅两月治愈118例,基本治愈47例。是年9月,县碘盐加工厂投产,群众普遍食用碘盐,县防疫站开始碘盐质量监测,定期检查。至是年10月,全县治愈甲状腺肿患者5859人。1978年4月,县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与县卫生局组成手术队,分赴各区采用食碘盐、药物、手术综合治疗。兴隆、观音、三元区医院亦各自开展了手术治疗,全县共作甲状腺肿切除手术252例。1979年,经省、地卫生部门检查验收,本县达到了基本控制和消灭地甲病的指标。到1990年全县基本消灭了地甲病。
    氟中毒病:又称氟斑牙(俗称黄牙齿、黑牙齿)和氟骨症。1980年,查出观音、田坝、小河、巴庙、庙溪5个公社57个大队都有氟斑牙患者,确定为氟中毒病区,患区人口27027人,实查25994人,查出患者18759人,通过调查认为观音、巴庙一带的氟中毒病与石炭分布相关,是燃烧石炭后产生的气化氟污染空气和粮食等引起的。1985年省卫生厅厅长张铝重等人到氟病区视察。1986年陕西省委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下达给镇巴25户防氟改灶试点任务,地区下达氟病病因调查科研任务,县成立防氟改灶领导小组,历时半年,对巴庙乡5个组92户280人健康检查,患者269人,患病率93%,临床诊断氟骨症患者29人,患病率为15.34%。并对生活饮用水、开水、尿样、玉米、石炭、煤渣及厨房、卧室内外空气等229份样品进行含氟量测定,平均超标65.3倍,13.8倍、7.25倍。调查表明,石炭燃烧产生的气化氟污染空气、粮食、饮用水是造成巴庙一带氟中毒病的主要原因。县防疫站设计生铁分层盖板加烟囱的降氟灶型,于8月中旬完成试点任务,并在省、地防疫部门的协助下,拍摄了巴庙一带氟病病因等情况的录像片。1987年县防疫站与省、地有关部门签定200户防氟改灶任务合同,在巴庙、小河、田坝乡扩大改灶户数。1989年经省、地检查验收,未改灶前室内含氟量为0.19mg/m3,改灶后室内含氟量为0.05mg/m3下降76.53%,防氟灶的使用,降低了室内空气含氟量,使氟化物对人民生活食物污染减少,起到了预防氟中毒作用,获镇巴县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巡回医疗
    1955年县政府卫生科要求各诊所经常开展巡回医疗,到缺医少药的边远山区给群众防病治病,宣传卫生知识,县卫生院成立“防治队”,哪里有疾病流行就支援哪里。同年,县卫生局规定县级医疗单位抽出50%医务人员,区、社医疗单位抽出80%的医务人员,每逢五、八日到农村巡回医疗。1961年县医院成立巡回医疗队,由8人组成,深入农村普查治疗沙眼13199人,手术治疗294人,台愈率71.14%。1967年到农村巡回医疗40天,诊治病人528例,抢救重危病人13例,治疗子宫脱垂患者4例,建家庭病床5张,帮助44户群众改灶,卫生宣传12次,此后,随着农村医疗网点的健全,这种医疗形式也逐渐减少。
    1952年冬,本县观音、兴隆两区麻疹流行,西北防疫站及南郑专署抽调5名医务人员支援本县,赴疫区进行防治。1965年10月,省卫生厅抽调省级医疗单位医务人员110人,组成医疗队,到本县各区进行防病治病、进行地方病调查,培训半农半医人员,普及大队保健站,历时1年。1969年7月,兰州军区空军后勤部医院派16名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到本县长岭公社巡回医疗,在联青大队建水井1口,供该村80人饮用水,立“军民泉”碑一块;在长岭公社卫生院举办“针灸治疗聋哑学习班”,全县70人参加学习,诊治聋哑患者50人次。1973年汉中地区医院组织医疗队到本县,在长岭公社卫生院办了两个巡回医疗点,每年1期,共5期,先后有86名医务人员来本县参加巡回医疗。1976年举办1期西医基础知识培训班,参加学习54人,学制1年,协助长岭公社卫生院办起中药制剂室。1977年与基层医务人员一道诊治病人5268人次,作各种手术101例,抢救重危病人77例,普查妇女病240人。1986年,省人民医院与镇巴建立5年协作协议,先后组派5期赴镇巴卫生工作队,抓县带区,开展新业务40项,传帮带32人,举办专题讲座75次,举办脱产学习班6期320人,开展巡回医疗10多次,防病治病5000多人次,在县医院门诊1万余人次,写调查报告10份,深入对口科室进行手术示教、病案讨论、传帮带等,使县医院各科的业务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免费为本县教培1期3年制医(护)士中专班,学员55名;还免费接收本县进修人员18人。
    四、新法接生
    民国32年(1943),县参议会通过在县城实行“训练接生婆以维护妇婴儿安全”案,但仅有县卫生所在城内少数妇女中开展新法接生及产后访视,全县未能推广普及,大多数产妇都是自产自接,滞产、会阴严重撕伤屡见不鲜,新生儿死于“破伤风”者较多。1951年,县人民政府举办培训接生婆学习班两期,推广新法接生。1952年全县成立8个接生站,1953年实行免费新法接生,到1954年全县成立接生站14个,县政府利用图片、话剧等形式加强新法接生宣传,大量培训接生员,提倡住院(站)分娩。1966年全县新训、复训接生员661人,设有产床的医疗单位53个,配发保健箱104个,全县配备接生包1214个。1980年后,县妇幼保健站每年都组织1~2次妇幼专干业务培训,要求妇幼专干对本地区孕妇摸底登记造册,定期进行产前检查。边远地区的孕妇,由接生员发给孕妇“脐小卷”,卷内有消毒过的脐带结扎线、敷料及绷带。教会孕妇家人使用方法。卫生局每年拨出经费,由县妇幼保健站给基层专干及接生员配备器械及材料,使新法接生率逐年上升。
    五、儿童保健
    1951年“六·一”儿童节,召开“妈妈座谈会”,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并对179名儿童进行体格检查,给91名患病儿童发给免费医疗证。1953年为解决妇女背娃下地劳动负担,以保障儿童身体健康,全县建立农忙托儿所、抱娃组1511个。1979年县妇保站对全县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共查7951人,患病1525人,对患病儿童进行治疗,此后每年进行一次儿童健康检查并填报“儿童健康检查册”和“独生子女健康检查登记簿”。同年,还对47870名儿童进行驱蛔治疗,回访有效率达92%。1981年在渔渡公社及城关幼儿园进行儿童保健试点。1982年对试点的2~7岁的4383名儿童生长发育进行重点调查,对患Ⅱ°以上营养不良的儿童进行免费治疗。1985年对全县14岁以下儿童死亡回顾调查,1982~1984年共死亡2884例,死亡主要原因有肺炎、重症、腹泻等。为此,县妇保站开展新法接生和科学育儿的宣传,为预防儿童传染病的发生,每年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1980年至1990年开展了儿童计划免疫保偿、母婴保健保偿、儿童健康保健,加强儿童疾病的防治。
    六、妇女病防治
    1959年检查发现全县患子宫脱垂妇女517人,县卫生科组织医务人员治疗515人。1961年卫生局推广劳动妇女“三调三不调”(经期参加生产劳动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和“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劳动保护措施。但山区妇女劳动强度大,卫生习惯落后,妇女病的发病率仍很高。1976年对患子宫脱垂、膀胱阴道瘘(简称“两病”)妇女进行免费治疗,组织防治“两病”手术队,协助各区开展手术治疗工作。至1979年底,手术治疗198人,上子宫托、药物注射及口服药物等综合治疗482人。县妇幼保健站加强妇女劳动保护措施,自制手帕式卫生带1万根,下发各区、乡、妇联和工会。1983年县妇幼保健站组织区、社妇幼专干对全县已婚妇女进行妇女病普查,受检29332人,患各种妇科疾病15149例,用苦参、槐花、地榆、白矾等中药制成40万片“妇炎片”,治疗宫颈炎、阴道炎,效果良好。1985年县妇幼保健站对县级机关单位已婚妇女进行“防癌”普查,受检747人,患妇科疾病621例,以宫颈糜烂发病率最多,滴虫性阴道炎次之,分别进行了治疗。之后每年均对妇女病进行重点检查或普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镇巴县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镇巴县弯木山 镇巴县木竹寺 镇巴县盘头山
镇巴县陈家山 镇巴县安家山 镇巴县乌豆山
镇巴县双龙山(镇龙观) 镇巴县黄花山 镇巴县佛峁山
镇巴县五凤包 镇巴县三台山 镇巴县长安寨
镇巴县九龙寨 镇巴县毛家梁 镇巴县佛兴山
镇巴县美食 更多
镇巴县民间小吃:肉夹馍
镇巴县民间小吃:蒜沾面
镇巴县民间小吃:镇 镇巴县民间小吃:镇
镇巴县民间小吃:山 镇巴县民间小吃:牛
镇巴县民间小吃:蒜 镇巴县民间小吃:肉
镇巴县美食:菜豆腐
镇巴县特产 更多
镇巴县地方特产:镇巴县秦宝宣纸
镇巴县地方特产:镇 秦巴雾毫
镇巴猫儿屎 镇巴木通(八月瓜)
镇巴山葡萄(野葡萄 镇巴刺梨(醋梨)
镇巴沙棘(刺泡) 镇巴野草莓(地泡)
镇巴野生京梨猕猴桃 镇巴野生中华猕猴桃
推荐信息  
·商洛市行政区划介绍
·商洛市革命老区介绍
·商洛市历史文化介绍
·商洛市交通通讯介绍
·商洛市概况介绍
·华夏精神故乡—西安概况
·西安四区一港两基地
·西安市交通介绍
·西安市著名人物介绍
·西安市的地域文化
·西安市旅游景点资源简介
·西安市的民间艺术
·西安民俗——关中十大怪
·西安市的历史轨迹
最新更新  
·镇巴县概况:泾洋镇简介
·镇巴县概况:小洋镇简介
·镇巴县概况:陈家滩简介
·镇巴县概况:杨家河简介
·镇巴县概况:渔渡镇简介
·镇巴县概况:盐场镇简介
·镇巴县概况:赤南乡简介
·镇巴县概况:巴山乡简介
·镇巴县概况:碾子镇简介
·镇巴县概况:观音镇简介
·镇巴县概况:田坝乡简介
·镇巴县概况:兴隆镇简介
·镇巴县概况:麻柳滩简介
·镇巴县概况:平安乡简介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