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馆、站
一、县文化馆
民国23年(1934)8月,县民众教育馆成立,设县农会内。民国26年(1937)民教馆迁入严因寺新建馆(今址),年经费2256元。
1949年12月,县民众教育馆由县人民政府接管,1950年改名县文化馆。1968~1970年文化馆与新华书店、电影管理站、县剧团合并成立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1年恢复县文化馆。1981年建三层大楼一座,1618平方米。设文物展览室、音乐舞蹈排练室、画室、民间美术陈列室、报刊阅览室等。
1984年,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合并,设一套领导班子,内分三组。图书文物展览组,负责图书馆、展览馆和文物工作;群文组,辅导群众开展文学、美术、音乐、摄影、书法、舞蹈活动,指导农村文化活动;行政后勤组,负责财会、文秘等行政事务。
二、区乡文化站
1979年3月南乐区建起第一个区级文化站,同年5月,许家庙公社建起第一个乡文化站。1984年8月全县58个乡全建起乡级文化站,桔园、龙头、二里、天明四区建起区级文化站,提前一年达到国家“六五”计划“乡乡有文化站”的要求。
1985年,南乐区文化站扩建成农村集镇文化中心。到1987年龙头区、原公镇、文川区相继建成农村集镇文化中心。272个行政村建起村文化室。农村文化站(中心)各配专职人员1人,每人每月由县补助15元外,其余开支由乡(镇)负担。
第二节 培训、宣传
一、讲 座
民国29年(1940)县民众教育馆于每星期三、四、五、六、日,分别对保甲长、警察、家庭主妇、青少年举办讲座。讲述抗战常识、“新生活”纲要、国民精神总动员、民族英雄故事、保甲意义、卫生防疫、家庭教育等。
1949年后,县文化馆多次举办文学、美术、音乐等专业讲座。主讲人1980年前由文化馆业务人员担任。1980年后作家贾平凹、沙陵、周竞、白浪、王蓬、王寅明及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周正、画家王炎林和省、地群众艺术馆专家应邀来县讲学。
二、学习班
民国29年(1940),全县设立民众学校178班。其中县民众教育馆办妇女班1班,学生40余人;儿童班1班,学生50余人;星期日识字班1班,每期五六十人。
1980~1990年县文化馆举办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学习班19期,培训业余作者380多人次,写出作品600余篇。办美术、摄影学习班13期,培训470多人次,出作品百余件。其中出国、进京展出的儿童画和省、地选展的农民画28幅。办农民音乐学习班和词曲创作学习班各一期,培训70多人,创作歌曲45首。办舞蹈学习班5期,培训148人。办青年业余戏训班1期,培训70人。办故事员训练班1期,培训15人,新编故事5篇,其中《赶考路上》赴省讲演被电台录音、电视台录像,播前又画成连环画展出。1985~1987年暑假办中学生文化补习班。1986年成立业余艺术学校,设美术初级班、中级班、舞蹈班、文学写作班,每期学习20~35天。1987年办迪斯科舞培训班2期。参加上述各种培训的有学生、工人、解放军和干部。
三、刊物、专栏
民国29年(1940)县民众教育馆编辑《民众简报》,每日一份,誊写十余张,在重要路口及城门张贴,供群众阅览。
1975年,县文化馆创办不定期铅印文艺小报《桔乡新苗》,后改名《桔乡》,刊登本县业余作者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故事等作品,到1990年共出刊39期。1975年12月选优秀作品56篇,编辑《桔乡新苗》专集。1976~1978年编辑《桔乡新歌》3期,共印发1300册。1980年创办歌曲刊物《心声》,印发2期250册。
文化馆内和城区街道设置固定专栏、大小橱窗一百多面,陈列图片、诗画、文字报道,宣传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新成就,宣传计划生育知识、文物知识、历史知识、卫生常识、科学技术,介绍新书。每月更换版面内容。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