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自古教育比较发达。远在汉代就产生张骞、李固等著名人物。唐实行科举制度后,邑人屡中科第,仅明、清两代有举人196人,进士51人。李鉴、李汉章父子同为进士,田明德、田明礼兄弟同榜进士。士人为官者最高位至侍郎、巡抚,更多的人潜研学问,或著书立说,或开馆执教。谭公鼎、陈海霖、何炯若、张绳直、陈毅等都有文学、剧作、书法、绘画等作品传世。
清末民初,在民主思想影响下,一些有识之士出国学习,探索强国富民的道路。光绪二十八年(1902),康耀辰赴日留学。光绪三十年(1904),留学生康宝忠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后受孙中山命回国组建同盟会陕西省分会。民国元年(1912)康宝忠在南京任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后在我国大学讲坛第一个讲授《社会学》。张叔亮留学日本期间,译著《簿计学》,民国6年(1917)出版发行。五·四运动,本县旅京学生多人参加。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本县在京、沪、汉学习的学生多人加入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他们回县建立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后虽遭挫折,85人为革命献出生命,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志士仁人前赴后继,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大青年积极上进,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者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中很多成为高级干部、专家学者、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自抗日战争至对越自卫反击战,本县有363位干部、战士为革命和建设献出宝贵生命,他们永远值得人们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