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播
机构编制 民国年间,县城有电台广播,属汉中督察专员公署主办。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县委内设收音站一处。1956年2月正式成立南郑县有线广播站,编制7人。1957年更名为南郑县广播站,1958年底并入汉中市广播电台。1961年9月南郑县广播站恢复,编制4人。1968年更名南郑县革命委员会广播站,1979年复称南郑县广播站至今。
1982年5月,县人民政府新设南郑县广播事业管理局,1983年改称广播电视局,主管全县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事业。下辖县广播站及各区广播站、乡(镇)放大站。1985年9月广播电视局体制改革,内设编辑部、宣传股、事业股、服务部,县局、站共设编制34人。
区、乡(镇)有广播站、放大站,始于1958年。是年,中所扩音站(放大站)成立。1964~1965年,各区建立放大站;1970~1980年,各公社相继建立放大站。1985年,全县有区、乡(镇)广播站、放大站78个,广播人员80人,其中区广播站设编采员、机务员各1人;乡(镇)放大站设广播员1人。县内另有业余线路维护员249人。
播音宣传 解放初,县委宣传部由专人负责,从收音机的广播中,纪录国内外大事和时事政治,一面供县委领导参阅,一面编写宣传资料印发乡村。1953~1955年,广播收音站工作人员背负直流电收音机和幻灯机,徒步去农村巡回播放。1956年2月,有线广播站初建,广播地区只限于县城附近乡镇,喇叭均为高音。4月以后陆续发展了小喇叭,播音时间一般每日3次,内容以转播中央和省广播电台节目为主,辅以自办节目,包括“本县新闻”、“听众信箱”、“科学知识讲座”、“卫生知识”、“时事通俗讲话”、“地方文艺节目”等,深受群众欢迎。“文化大革命”中的1967年2~3月,县广播站被“造反派”接管,自办节目一度停播。1968年9月恢复,1970年7月,中午加半小时自办文艺节目,节目有新闻、对农村广播、科学种田、学习、青年工作、民兵工作、妇女工作和纪念性节目等。从1983年起,增加党的建设、计划生育节目,夏季每天中午增加一次对城镇广播。1985年6月对节目进行改革,增加在家乡的土地上、每周一论、少儿节目、普法教育、今日电视预告等节目,增加主持人节目的形式。1979年增加寻人启事和工商广告节目。县委和县政府凡有较大政治活动,都利用有线广播转播实况。
从1981年起,县广播站每年开展一次优秀节目、优秀稿件评选活动,并向地区推荐4至8套优秀节目、8篇新闻稿件参加总评。至1985年共有4组新闻节目、8篇新闻稿件获地区奖励,一组新闻节目获省上奖励。
南郑县广播站1973~1987年收稿用稿统计表
┏━━━━━━┳━━━━━━┳━━━━━━┳━━━━━┳━━━━━━┳━━━━━━┓
┃ 年 度 ┃ 收稿篇数 ┃ 用稿篇数 ┃ 年 度 ┃ 收稿篇数 ┃ 用稿篇数 ┃
┣━━━━━━╋━━━━━━╋━━━━━━╋━━━━━╋━━━━━━╋━━━━━━┫
┃ 1973 ┃ 1080 ┃ ┃ 1981 ┃ 4315 ┃ 2461 ┃
┣━━━━━━╋━━━━━━╋━━━━━━╋━━━━━╋━━━━━━╋━━━━━━┫
┃ 1974 ┃ 1867 ┃ ┃ 1982 ┃ 3679 ┃ 2001 ┃
┣━━━━━━╋━━━━━━╋━━━━━━╋━━━━━╋━━━━━━╋━━━━━━┫
┃ 1975 ┃ 2513 ┃ ┃ 1983 ┃ 5388 ┃ 2351 ┃
┣━━━━━━╋━━━━━━╋━━━━━━╋━━━━━╋━━━━━━╋━━━━━━┫
┃ 1976 ┃ 5461 ┃ 1853 ┃ 1984 ┃ 7367 ┃ 3035 ┃
┣━━━━━━╋━━━━━━╋━━━━━━╋━━━━━╋━━━━━━╋━━━━━━┫
┃ 1977 ┃ 9898 ┃ ┃ 1985 ┃ 8196 ┃ 3110 ┃
┣━━━━━━╋━━━━━━╋━━━━━━╋━━━━━╋━━━━━━╋━━━━━━┫
┃ 1978 ┃ 4075 ┃ 169 ┃ 1986 ┃ 7725 ┃ 2952 ┃
┣━━━━━━╋━━━━━━╋━━━━━━╋━━━━━╋━━━━━━╋━━━━━━┫
┃ 1979 ┃ 3362 ┃ ┃ 1987 ┃ 6559 ┃ 2968 ┃
┣━━━━━━╋━━━━━━╋━━━━━━╋━━━━━╋━━━━━━╋━━━━━━┫
┃ 1980 ┃ 4314 ┃ 1690 ┃ ┃ ┃ ┃
┗━━━━━━┻━━━━━━┻━━━━━━┻━━━━━┻━━━━━━┻━━━━━━┛
经费设备 县广播站初建时,经费部分由国家支付,部分由邮电局、广播站筹集。1965~1966年,全县广播实行喇叭收费制,公用喇叭每只月收0.50元,私用0.30元。公社广播放大站经费,1975年前由社队筹资,国家拨少量补助款,1975年后列入地方财政,1977年3月,县站统一按月下发。村队、农户的广播网路设施均由集体和群众负担兴建,县、区、乡广播(放大)站从技术上给予协助。
县广播站建立前,收音站仅1台电子管收音机,5台直流电收音机。1956年广播站建立后,添置500瓦扩大机3台,15千瓦柴油机及配套发电机2套。架设广播线路358杆公里,安装喇叭608只。1963年自架广播线路40杆公里,小喇叭增至450只。1966年全县68个公社通广播,广播线路多借用电话线。至1977年广播线路增至3165.15杆公里。其中县至区乡网路229.25杆公里,乡至村队网路2935.2杆公里;小喇叭数为46499只,分别是1956年的8.8倍和76.5倍。1981年8月,全县遭洪灾,广播网路严重破坏,仅电线一项即损失折人民币68000余元。1985年县、区、乡(镇)广播站、放大站拥有扩大机82台,功率42.5千瓦;汉山、高台、南海、冷水、新集、黄官、红庙7区和51乡(镇)406个村架通广播专线,总长2232杆公里;大喇叭1301只,小喇叭53427只;小片广播网15个,全县已通广播的村民队2532个,占村民队总数的66.2%;安装喇叭的农户53427户,占总农户的52.2%。1987年更新广播杆线365根,257公里,新架新集至碗厂广播专线6公里,乡以下广播线路2269公里,听播覆盖率达95%,80%的农户都能听到广播。
全县收音机拥有情况 5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有几台直流电收音机。合作化时期,县委向部分乡发放15台直流收音机,农村开始出现收音机。从60年代起,收音机逐步增加。70年代中后期,农村中购买收音机的户数显著增加,个别农户中出现收录机。80年代的前5年,收音机、收录机等音响设备增长很快,全县收音机多达50余种、59960余台。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