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一、机构
本世纪40年代宁强始有广播收听工具。民国32年(1943)8月,宁强县民众教育馆购置两部干电池收音机,接收重庆及昆明电台的无线广播。开始只供内部收听,后来将收听的重要时事新闻记录下来用板报向群众宣传。
1951年6月,成立宁强县收音站,隶属县委宣传部,部长兼任站长,配备收音员1名,站址在县文教科院内。
1958年在县城南街建宁强县广播站,11月22日正式向全县播音。广播站隶属县人民委员会,宣传工作归县委宣传部管理,技术受陕西广播电台指导,任务是转播中央、省台节目和自办本县新闻节目。新闻采编与《宁强报》社合办,一稿两用。
1959年除城关,各区建起广播放大站。1961年因经济困难撤销。1968年复建。截至1985年底,全县有6个区广播放大站,50个乡广播放大站。
1967年1月23日,“造反派”夺权后,改名宁强县革命造反广播站,宣传派性,1968年9月15日,成立县广播站革命委员会,10月20日,县广播站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2月9日,广播站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广播组。宣传工作受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领导。
1978年10月,恢复宁强县广播站。
1984年7月1日,成立宁强县广播电视局。同宁强县广播站合署办公。下设宣传、行政、事业3股和服务部。1985年全县有工作人员83人,其中县广播站22人,区广播放大站11人,乡广播放大站50人。
二、设施
县广播站建立初期,安装10千瓦发电机1台,由16马力柴油机带动。主要扩音设备有:上海TY—1000型有线广播机1套、810型录音机2台和话筒机等。1975年后用市电广播,发电设备只作停电备用。
1959年增添TY—1000型有线广播机控制台和TY2×250扩音机各一部。1969年又增添电唱机、601型、602型录音机、收讯机、载波发送机。仪器设备有SB—10视波器、万用电桥、高低频讯号发生器。1980年以后又增添10W、50W黑白、彩色兼容电视差转机、电视场强测试仪、黑白彩色电视讯号发生器、BT—3扫频仪。
全县6个区广播放大站(1975年撤城关区站),每区配备500W扩音机一套、12匹马力柴油机、5千瓦发动机各一部、电唱机、录音机、话筒、500型万用表,具有信号放大、自收自转和自办节目3种功能。1984年以后,除广坪、巴山区站自己发电外,其余均用市电。
乡广播放大站各配备500W扩音机、前机、话筒、电唱机、录音机1套,和必要维修工具,无电源的乡配备柴油机,5千瓦发电机。乡站具有信号放大,自收自转机和自办节目3种功能。
第二节 有线广播
一、传输线路网络
广播信号传输 1958年建立广播站起,经过20年的发展,已形成以县站为中心,乡(镇)广播放大站为基础,有线无线相结合,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独立广播系统。
60年代,农村广播主要利用邮电线路传输的一级传输体制。
60年代后期,农村广播网大发展,区站逐步建立,实现二级传输体制。
70年代,随着公社站相继建立,实现县、区、社三级信号传输体制。同时改邮电线路传输为载频广播信号和架设广播专线传输。1970年7月,装起输出8路的载频发射机1部,频率为15KC—25KC,中心频率为20KC,载波中间放大器4部,载波接收机6部,实现县至区的广播载波化。从1971年开始架设广播专线,到1978年架起县至铁锁和巴山两个区、区至乡的广播专线,广播信号传输采取载波、专线相结合的形式。
1984年后,县邮电局、区邮电所陆续对城镇的邮电输出线改用电缆输出,将广播信号甩掉,因而大安、代家坝、广坪、阳平关区接收县站的广播信号中断。县广播站至巴山区的广播专线也因无力维护而于1983年停顿。区、乡广播放大站自收自转中央、省台节目,大安和阳平关两区从1985年5月22日起采用录音磁带传送县办节目。
农村广播网 1958年乡所在地的53个村通播,装舌簧喇叭164只。次年246个村通播,村通播率89%,安装喇叭754只,入户率为0.5%。架设广播线路250公里。1960年后由于国家暂时困难,通播率、入户率均大幅度下降。1970年后,农村广播网发展较快,到1971年通播村365个,村通播率100%;入户喇叭29550只,入户率达51%;架设广播网络7980公里。1980年入户喇叭53149只,入户率达97%;架设广播网络9187.4公里。1980年至1985年,开始木杆向水泥杆过渡,纸质喇叭向高质量喇叭过渡。
小片广播网 本县地域广阔,边远山区架设广播线路困难。1965年,县武装部和县广播站联合向省广播事业管理局请求拨发收音机,建立小片广播网的报告。报告于1968年10月被获准,省局发给40台延河牌三用机,建起40个收音、放大点。1969年之后,小片广播网大多被乡(镇)广播放大站所代。
广播宣传 广播宣传是广播站中心任务。县广播站在保证转好中央、省电台主要节目的前提下,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本县特点,逐步办起新闻性、知识性、教育性、服务性、文艺性节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宣传宁强,振兴宁强,搞好“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显著作用,获省、地各类优秀节目奖6次。
二、广播技术服务
广播喇叭制造 1969年3月,在县广播站内建起广播喇叭厂,全厂50余名职工,生产胶木盒舌簧喇叭,兼售广播器材,5年间产舌簧喇叭10万余只,陶瓷压片喇叭2万余只,绕制舌簧喇叭音卷20余万只,不仅满足本县之需,还销往外地。
1974年,全县喇叭入户基本普及,转产胶木电器制造。1976年县广播喇叭厂改为宁强县胶木电器厂,厂址迁至城东街新建厂房。
广播维修服务 1979年8月17日在县广播站值班室设广播维修服务部,受广播站的统一领导,开展对内、对外有线和无线电设备的维修业务,兼销广播器材。
1980年以前本县社会上没有无线电维修机构,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城关、阳平关区的国营、集体单位和个体户陆续开设无线电维修部,很快遍及全县各集镇。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