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属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县境内地势地貌复杂,立体、水平、阴阳坡向气候差异明显,时空分布不均。
第一节 气候类型及分布
县内海拔800米以下的河谷区为北亚热带气候类型,总面积87.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8%,主要含大安河、嘉陵江、玉带河流域及西部低山区。稳定通过≥10℃积温在海拔800米高度达4000℃,海拔700米达4250℃。年平均气温高于13.5℃,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1.5℃,最热月平均气温24.5℃。年降水量900~1000毫米,夏季雨量500多毫米。无霜期247天左右。主要灾害性天气是春干、夏秋旱涝交替,适宜于中晚熟高产品种的种植,是稻麦两熟的高产稳产区。桔柑、棕榈等亚热带指示植物虽能生长,但只能在海拔650米以下方能安全越冬。
海拔800—1400米地区属暖湿带类型,总面积321.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6%。气候条件较好,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积温4000~3100℃。年平均气温11.0~13.5℃。最冷月平均气温-1.0~1.4℃,最热月平均气温22~24℃。年降水量900~1400毫米,雨季可达600毫米。无霜期220~240天。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夏涝秋淋和秋封冷害。全年温凉过湿,适宜种植早熟、中熟品种。
海拔1400米以上各地,总面积77.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6%,本区山高、沟深、气候条件差,全年阴凉过湿,年雨量大于1400毫米,年平均气温低于10℃,稳定通过10℃积温小于3100℃。无霜期不足180天,长冬无夏,春秋相连。
第二节 气温
宁强年平均气温12.9℃,平均气温最冷月1.4℃,最热月23.6℃,日差较小;年≥0℃积温4375.8℃,≥10℃积温3989.5℃,持续210天;极端最低气温-10.3℃,极端最高气温36.2℃,无霜期247天。
宁强海拔千米以下地区初霜日,最早是1981年10月23日,最晚是1968年12月16日,终霜日最早是1973年2月23日,最迟1979年4月12日。全年无霜期247天左右。80%年份保证无霜期有228天。海拔千米以上低中山地区初霜冻日在10月中旬,终霜冻日在4月上旬,无霜期200天左右。
宁强四季分明,但四季长短不一。正常年份,春始于4月3日,夏7月9日,秋8月19日,冬10月30日。平均春97天,夏41天,秋72天,冬155天。四季中,按气温划分,入春最早在3月6日,最迟4月23日,入夏最早在6月12日,最迟8月5日,入秋最早在8月3日,最迟9月3日,入冬最早在10月9日,最迟11月10日。
五丁关以北的秦岭山系,各月的平均温度比五丁关以南的巴山山系一般高0.8度。气温随高度而递减。秦岭南坡高度每抬升222米年平均气温降低1℃。最冷月和最热月高度分别抬升370米和222米,月平均气温降低1℃。巴山北坡高度每抬升129米,年平均气温降低1℃。最冷月和最热月高度分别抬升200米和189米,月平均气温降低1℃。
第三节 降水
一、降水分布
宁强属大陆季风气候,降水量年月变化受季风影响很大。在地域分布上,年平均降水量在低山谷坝地区为800~1200毫米之间,北少南多,其降水量呈西北往东南向递增。海拔千米以上的地区,县北为900~1300毫米,县南为1100~2000毫米。1981年城关降水量高达2022.9毫米,次多的1961年达1668.4毫米;最少的1979年只有847.3毫米。全年降水日数92~153天,城关最多的1964年达195天,最少的1979年也有119天。
二、降水强度
宁强年均有三四场暴雨,最多是1981年,出现14场,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9月,占全年暴雨总数的86%,其中7月最多,占总数的30.3%,8月次之,占28.1%,9月第三占22.5%。暴雨出现最早在1973年4月2日,最迟在1973年10月5日。日降海水量在100~200毫米的大暴雨1957年至1982年出现12次。据1957年~1982年统计,本县年年都有连阴雨,最长持续38天(1961),最短16天,主要出现在5~10月。
降水偏少形成干旱天气。解放后,本县干旱共发生过48次,平均每年1.8次,其中大旱5次,平均每次旱104天;中旱15次,平均每次旱59天;小旱28次,平均每次旱36天。
三、冰雹
本县冰雹在低山谷坝地区出现次数少,年均0.65次,全年以6月最多。中山区则出现次数多,雹大,危害严重。本县禅家岩、大竹坝一带是雹灾多发区。雹云多自北面略阳县经汉王山过五丁关至二郎坝,终止在禅家岩、大竹坝一带。宁强还有一条冰雹路径是从西北方的甘肃康县境内途经广坪、阳平关过双河至沙河子一带,然后向南而去。这些雹区和雹路几乎每年5~8月都有不同程度雹灾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