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集资办学·勤工俭学 一、集资办学 解放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校舍和桌凳虽逐年增加,但仍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少地方办学条件差。1984年省文教书记会议之后,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充分发动群众,多方集资办学,采取从原生产队中的公共积累中提取;从乡(镇)企业利润中提成;公房、公产转让;按承包土地或人口分摊;集体和个人捐款;厂矿企事业单位资助;勤工俭学中拿出一部分钱;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等办法。一年时间,集资815万元,新建校舍2715间,改建校舍355间,维修校舍1430间,新添课桌1.18万张,凳子1.27万条,新修围墙2.13万平方米,增添了教学设施,一大批学校面貌一新,基本上实现了“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桌凳)”,改变了一部分学校“黑屋子、烂房子、土台子、泥孩子”的状况。1987年集资19万元,维修校舍70间,改建校舍50间,学校条件逐步改善。 二、勤工俭学 解放后,各级学校普遍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1958年,按省教育厅规定,学校把劳动课正式列入课表,每周2至4课时,各学校办小工厂、小农场等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使师生得到锻炼,增加了学校的收入。1959年,曾举办勤工俭学成果展览会,对推动勤工俭学起了很大作用。1979年,全县有校办工厂6个,农场耕地面积208.3亩,林场面积25.1亩,果园1.1亩,收粮食10.86万公斤,勤工俭学总收入3.31万元。4所学校的310名学生实行“三免(免学费、代办费、书费)”,420名学生得到“二免(免代办费、书费)”。1986年开展勤工俭学的中小学校有295所,占全县中小学校的70%。开展的项目有工业、农业、种植、养殖、采集等。县直中小学都办有为师生服务的小吃部和文化用品小卖部等。总产值26.7万元,纯收入5.2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补充教育经费及教职工福利4万多元。县二中校办印刷厂(集体所有制)自1982年创办以来,承印全县中、小学生作业本,及部分资料刊物。1985年,有职工23人,固定资产由创办时5000元积累到9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4.9万元,实现利润1万元左右,完成税金0.7万元。1987年收入20.88万元,实现利润1.2万元,成为勤工俭学的楷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