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老道寺公社五星大队4座东汉墓出土的7件陶制水田、塘库、陂池模型等文物看出,当时先民在栽培水稻和蓄水、灌溉等方面已有相当的认识和技术水平。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黄沙制作木牛流马,载重量大且省力。明万历十七年(1589)建万寿塔,造型好,工艺高。清末在二沟乡上沟街附近修建铁索桥时,利用酒米与石灰灌浆砌石,坚固耐用。
民国时期,有了扎花机,开煤矿,办工厂、手工开采原煤,生产栽绒马褥、床单、地毯、草纸、火纸、麻纸等,不少地方兴修道路和小型渠堰,修通了川陕公路勉县段和汉惠渠北干渠等,使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解放后,50年代中期,在“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下,1959年确定的61项科学研究、推广项目,当年完成41项。此后,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运用科研成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文化大革命”中科技活动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技战线生机盎然,各级科学技术组织先后恢复,开展科普活动,普查归队科技人员,评定职称与晋升,启用自学成才与散闲的科技人员,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推广科技成果,创办科普集市、科技讲座、技术承包、咨询服务。在农田水利建设、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塑料薄膜,改进栽培技术,更新工业设备,开发新产品,改革工艺流程等方面用科学技术新成就,推动了经济繁荣。1980—1987年共推广应用127项新技术,取得科研成果26项。
第一节 机构
解放前,无专门管理科技事业机构。
解放后,由各主管部门分管所属科技工作。1959年9月5日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有干部4人,其中兼职主任1人。1962年撤销科委,业务交县文教卫生局,仅保留1名工作人员。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科技工作由计划委员会分管。1976年3月县计划委员会设科技组。1978年5月恢复科委,次年修办公楼一幢(建筑面积1682平方米),后续建厨房、餐厅、地震观测室和家属住房等。1987年科委有干部32人,其中专职主任1人,党支部书记1人。兼职副主任1人,二级局副局长2人,农艺师1人,助理畜牧兽医师1人,助理工程师5人,助理编辑1人。
科学技术方面的群众团体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56年9月成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9年3月改称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1962年撤销,留1名工作人员并入县委宣传部。“文化大革命”中活动中断。1981年6月23日恢复科协,和科委合署办公,后逐步增配工作人员。1984年10月中国科协配给万山牌科普宣传车1辆。1987年,科协有干部6人,其中兼职主席、副主席各1人,专职副主席1人,主治医师、农艺师、畜牧兽医师、助理工程师、助理农艺师各1人。
1956年科协成立后,不断发展会员,到1959年8月,有会员1500名,在公社、机关单位、厂矿、中学建立科协和研究院各30个,管理区、公社所属厂矿、学校建立科协分会和研究分院各72个,生产队建立研究室和科普工作组。县分别设工具改革委员会、钢铁技术研究组、沼气研究组以及收割机、深翻土地、农药、肥料等指导性或突击性研究组织。“文化大革命”中各级科协组织活动停止。
1981年后,基层科协逐步建立。1987年,8区、56个乡(镇)建立科协组织,共选出科协委员692名,会员4101名;区、乡(镇)科协配备专、兼职干部42名;群众性专业技术研究会69个,会员共495名,各种专业性科普小组365个,涌现出科技户2100户。由于科协组织逐步建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普网络。农村科技人员与群众科技骨干相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经验相结合的农村群众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研究机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78—1687年,先后成立县农业科学、科学技术情报、药材、地方病、林业科学、油桐、猕猴桃等研究所,药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地震台、天麻生产领导小组、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技干部管理局、标准计量局(行政二级局)、科技开发中心、标濉计量测试中心。
第二节 科技队伍
一、科技人员普查工作
1978年7至8月,对自然科学技术人员进行普查。全县有大、中专院校(包括各种脱产学习二年以上业余、专业学校)的理、工、农、医科毕业的共650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579人,集体所有制单位11人,未从事技术工作的60名。
在全民所有制单位从事技术工作的有工程技术人员57人,其中技术员47人,其他(指无技术职称,但达到中专以上技术水平并能处理业务技术工作的人员和1972年以后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中专生。下同)10人;农林技术人员有101人,其中技术员95人、其他6人;卫生技术人员198人,其中主治医师2人,医师55人,医士、药剂士、护士,技士110人,其他31人;科学研究人员9人,其中技术员6人,其他3人;教学人员214人,其中中教98人,其他116人。1979年后,逐步解决了科技人员中专业不对口,用非所学的问题。
1986年5月,完成了勉县“专门人才与干部现状普查”工作。全县普查对象5353人,其中专门人才3235人(其中大学本科278人,专科386人,中专2261人,无学历有职称的310人),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农牧、林业、水利等技术部门和党政机关。
二、科技人员职称评定与晋升
1980年起,对自然科学技术职称进行评定,至1984年12月,共评定499人,其中工程师22人,农艺师10人,畜牧兽医师9人,主治医师20人;助理工程师53人,助理农艺师34人,助理畜牧兽医师20人,医护师86人;工程技术员52人,农业技术员24人,畜牧兽医技术员19人,医、护士150人。按有关规定,对无大学、中专学历,确有相当业务技术专业的18人评定了技术职称,其中药艺师1人,助理工程师3人、助理农艺师1人、助理畜牧兽医师2人,工程技术员8人、农业技术员3人;考核评定自学成才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2人。
1986年进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摸底工作,对全县21个系列和行政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登记、统计。1987年7月,县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对79个县直单位和1996名专业技术干部按有关政策进行职称聘任。至12月底,向上一级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推荐高、中级各类专业技术干部471名。对749名已获得职称的专业技术干部进行全部复查,按政策规定对373名进行定职,处理了卫生系统95名技术人员的职称遗留问题。同时在全县农民中,首次评定农民技术员35名,完成了省上在本县的乡镇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试点工作。
同时对各类自然科技人员建立业务考核档案、登记卡片和中、初级科技人员的业务档案、以便各级领导和人事部门、按科技人员的业务能力、特长进行使用,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1983年8月,科技部门召集工业系统的科技人员和厂矿单位负责人,共21人,分析讨论工业生产,提出了改进领导方法,改进技术,提高水泥、砖瓦、玻璃、白酒等产量的积极建议和具体措施,对促进工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1985年春节期间,邀请勉籍在外地科技人员近百人回县参加“振兴勉县经济座谈会”,就本县经济振兴问题提出不少建议和意见,提供科技经济信息。
1980—1985年,为109名科技人员解决了夫妻分居问题,将115名专业技术干部家属户口由吃农业粮转为吃商品粮,改善住房条件300余户;接收255名科技人员加入中国共产党;提拔96名年富力强,有一定管理水平的和领导能力的科技人员到各级导领岗位,其中县级领导6人,部局级领导51人;同纣对闲散在全县城乡的311名科技人员(其中大专毕业11人,大专肆业8人,中专毕业、肆业259人,具有中专同等学历的33人,所学专业涉及理、工、农、医等47个)区别情况,做了妥善安置,其中大部分在农村从事业务对口工作,少数人根据国家需要,招收为技术干部、工人和公办教师。1986—1987年为15名专业技术干部家属户口由吃农业粮转为吃商品粮。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