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位于扬子准地台沉积区与秦岭地槽沉积区的过渡地带。大地构造位置重要,各时代地层出露比较齐全,矿产比较丰富,是研究地层、岩相古地理、大地构造、矿产等比较重要的地区之一。多年来地质学家对该区兴趣浓厚,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因此研究程度比较高, 地层的划分对比也比较精确。大地构造骨架清楚,矿产种类与储量基本查清。 第一节 地层 县内地层分为3个区域,根据地层特点,分属两个地层沉积区:西南部大巴山地层分区属扬子地层沉积区;中部高滩—兵房街地层小区和北部紫阳—平利地层小区属巴颜克拉—秦岭地层区的南秦岭地层分区。 (一)大巴山地层分区 麻柳坝—鲁家坪一线以南,为大巴山地层分区。该分区在本县出露面积不大,沉积厚度较小,但地层出露较全。区内地层以上元古及下古生代的沉积为主,缺失泥盆系、石炭系等地层。岩石类型以碳酸盐岩及陆源碎屑沉积建造为其主要特征,见有少量铝土、铁质沉积,岩石沉积厚度小,岩相变化小,横向稳定,无火山岩沉积,因受大巴山断裂带的影响,岩石轻度变质。主要矿产有磷、锰、烟煤、 铅锌、铝土、白云石、铁、菱钡镁石、粘土及石灰石等。 1)震旦系 分布于紫黄及麻柳坝南,地层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出露宽度约6公里。与下寒武统石牌组为连续沉积。地层总厚1208米。下震旦统(Z1)厚770米;上震旦统陡山沱组(Z2dS)厚212米,灯影组(Z2dy)厚226米。 2)寒武系 分布于紫黄和麻柳坝一带。下部为碎屑沉积,上部为炭酸盐岩沉积,与上覆地层奥陶系为整合接触。地层总厚1210米。下寒武统石牌组(∈Sh)厚191~540米,石龙洞组(∈1SL)厚150米;中寒武统覃家庙组(∈2g)厚202~609米;上寒武统三游洞组(∈3S)厚114米。 3)奥陶系 分布范围较小,仅见于紫黄乡赵里溪一带,出露宽度不足100米。与上覆地层志留系为整合连续沉积,地层厚仅46米。 4)志留系 分布范围稍大于奥陶系,主要分布于紫黄乡赵里溪,出露宽度约500米,与上覆地层下二叠统为平行大整合接触,地层厚度412米。 5)二叠系 分布面积很小,位于志留系北侧,大巴山断裂南侧,出露宽度500米左右,与上覆地层三叠系为整合接触,地层总厚257米。 6)三叠系 在本县境内仅分布于李家包西北方向,沿大巴山南侧分布,面积极小,仅有下三叠统的沉积,其上地层西延至镇巴县境内方见出露。地层总厚759米。 (二)高滩—兵房街地层小区 南界与西南部地区相邻,北界以红椿坝—瓦房店—中坝断裂为界。在本县境内出露面积最大,约占全县面积的60%左右。地层均受区域构造影响而 普遍轻度变质。火山活动明显,具台、槽过渡区的沉积特点。区内以下古生代地层发育,缺乏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因受构造体系影响,均呈北。 第二节 构造 紫阳地层划分对比表 表4—1
紫阳横跨扬子准地台和秦岭褶皱系一级构造单元。二者以大巴山断裂(麻坝柳—大竹河断裂)为界,之南为扬子准地台的 南大巴山台缘隆褶带。它包括司上—鸡心岭褶皱束和高川褶皱束两部分。之北为秦岭褶皱系。包括紫阳—平利褶皱束和高滩—兵房街褶皱束。前者分布于本县西南角,后者分布于本县南、中和北部广大地区。 准地台属相对稳定的地块,以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形成铁、锰、煤、铝土、石灰石等矿床。秦岭褶皱系属相对活动的地块,是次深海碳酸盐岩沉积和深海碎屑岩沉积,岩浆岩发育,变质相对较深。主要形成重晶石、毒重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床以及与岩浆岩有关的磷灰石、钒钛磁铁矿等金属矿床。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