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解放前,仅有1所初级中学,创建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后,中等教育才逐步发展,到1985年有初级中学24所,完全中学3所,农业中学1所,应届毕业生1800名,为民国三十三年(1944)本县第一届初中毕业生数的31倍。
第一节 普通中学
民国三十年(1941)紫阳县立初级中学创立,校址在县城。首期招生120名,学制3年,首届毕业生58名。三十七年(1948)有6个班(含2个简师班),在校学生242名。1956年新建高桥初级中学,校址在高桥镇,首期招生52名。1957年全县共有初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805人。1958年县城初级中学设高中班,成为本县第一所完全中学, 学制为三三制;同年,毛坝中学、蒿坪民办中学成立。1960年瓦房、汉城等区镇相继建立初级中学,全县时有完全中学1所、初中7所,在校学生1998名(高中生217名)。1961年经调整后,保留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学制改为二二制,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内容大多是工农业生产常识;同时在全县范围内不顾办学条件,盲目发展中学教育,片面强调区区有高中,社社有初中。到1976年,全县完全中学发展到11所,初中发展到78所,在校学生10704名。1979~1982年对中学布局作了调整。到1983年,保留完全中学3所、初中24所(单设初中10所,八年制学校14所)。 1985年初中毕业率为98%,高中为100%;初中升学率为25.5%,高中为9.6%。
紫阳县第一中学简介: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本县士绅谢绍岳出席县行政会议时,提议设立初级中学,经决议通过。三十年(1941)县长杨烈、秘书潘声华,筹得课租160余石。并商同教育科长王绥之及地方绅士,向各乡劝募10万元,全部作为建校基金。委任郑卜五为基金保管委员会主任,袁仲溪为校长,舒子宏为监修员。选定城内原议会旧址为校址。当年9月开学,招生两班,120人,学制3年。三十三年(1944)首届毕业58人。抗日战争期间,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流亡来紫,部分人士受聘于该校任教。这不但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带来了进步的气息。他们组织学生作抗日演讲,教唱抗日救亡歌曲。上演救亡短剧,这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中的山区人民无疑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三十五年(1946)1月4日该校教职人员因物价飞涨,饥寒交迫,在全县教育界率先举行罢教,并发表《敬告社会人士书》,摘录如下:
夫国家之隆替,社会之良窳,全系于教育之成败。教育之成败,乃在于社会人士及教育当局之热心及教师之努力耳。本校自民国三十年成立以来,因战争之影响,生活程度之高涨,而各教职员并未因待遇之低而灰心……政府明令全国各地中等学校之薪金,自本年八月份起增为70倍,生活补助亦增加9千元……惟本校非但增薪未克实现,而本学期之原薪仅发三月……但截止现在,学期行将结束, 同人等已告贷无门,当卖无物,已成断炊之势,亦惟各界人士所洞悉,同人等既迫于无可奈何, 只得暂行罢教,开诚陈词,惟祈本县各父老及当道诸公……速为设法,以医险危。
至1949年末,该校校舍未曾扩展,大小房屋仅37间,且大多破旧。有教职人员11人,学生6班,242人。
1954年学校迁入位于神峰山下的刘猛将军庙内。其后校舍逐年增加,教师和学生队伍不断扩大。1958年春,增设高中部,成为本县第一所完全中学。1975年更名为紫阳县第一中学。1980年以来,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学校风气为之一新。1984年9月高中学生苟显学舍身抢救落水儿童,受到陕西省和安康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嘉奖,被命名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好青年”。同年,高中班主任毛嘉燧被评选为全国优秀班主任,陕 西省政府授予他“优秀班主任”称号;语文教师阮长忠被评选为陕西省山区优秀教师。1985年初中84级3班被陕西省教育厅命名为“先进班集体”。学校被评为安康地区首批文明学校之一。校园占地48亩,校舍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拥有价值7万余元的教学仪器和教具以及2万余册藏书。1985年在校学生1200余人(共分24班),教职人员90人(专任教师60余人)。
第二节 职业中学
(一)农业中学
1956年秋,本县第一所农业中学在瓦房店创建,始为初级农中,1958年迁高桥农场后,改为完全农中,设3个班,课程内容除增设农业基础知识外,概与普通中学相同。学校招生纳入全县统一计划,毕业后国家不包分配。1959年停课,1960年复课,1961年停办,共培养毕业生40名,肄业生100余名。
1982年本县开始教学改革,在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时,将蒿坪九年制学校高中部改建为农业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毕业后国家不包分配,视同普通高中生对待。学制2年,设茶叶及蚕桑专业和农业基础课,其他课程与普通高中相同。至1985年已毕业2届,毕业生96名,现有在校学生119名。
(二)卫生学校
1975年在蒿坪镇建卫生学校1所,招收本县初中毕业生,学制2年,教学上接受地区卫校指导。1978年停止招生,共毕业82人。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招干、招工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录用。这批毕业生现已陆续被招干、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