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成药制售
1957年以前,紫阳境内各药店,除以统销汤药为主外,也制售部分中成药,随制随卖,从不大量生产。其制售的主要品种有:六味地黄丸、藿香丸、羌活丸、八味地黄丸、六一散、益元散、通耳散、拨毒膏等。
自1957年以后,中药材中成药统一由药材公司经营,零星或批量中成药生产才基本终止。但目前仍保留着根据顾客和医生处方要求,代客配制蜜丸或散剂的习惯。
1969年底,农村合作医疗在本县广泛兴起;加之襄渝铁路建设全面展开,工伤事故不断,原靠上海、西安调入的大型输液货源骤紧,经常缺货,市场供应中断。为了支持合作医疗事业和保证“三线建设”的顺利进行,县药材公司即调张保忠、李学斌筹建制剂室。1970年3月,使用先后从安康、西安、宝鸡购回的糖粉、煤用蒸馏水器、40公升高压消毒锅等简陋设备进行试制。4月,第一批产品问世后因无热源试验动物,李学斌与药材公司部分职工便在自己身体上作热源试验。这批药品经检验合格后,每天平均生产量为20~40瓶5%的葡萄糖注射液。
同年10月至1972年11月,制剂室生产的品种除5%500毫升的葡萄糖注射液外,还根据市场需要和货源情况,先后增加了10%500毫升葡萄糖注射液、50%葡萄糖针、0.9%500毫升生理盐水、糖盐水、红汞、碘酒、 紫药水等8个品种,产品均由药材公司西药批发部销售。
在制剂室生产初具规模以后,1972年12月正式成立了地方国营紫阳县制药厂,从针剂、流剂生产逐步垆大到片剂生产。品种有胎盘组织液、维生素B12”、映山红、朱砂莲片剂和针剂、百部糖浆、板兰根糖浆等。1973年后,由于各地小药厂事故不断,药政管理混乱,陕西省药材公司要求各县办药厂以饮片加工为主;而本县则由于襄渝铁路竣工,部队和民工撤离,交通条件改善,药品供需矛盾日趋缓和;特别是制药厂设备过于简陋,技术力量缺乏,药品产量极不稳定,医疗单位 临床使用中热源反映严重。致使产品销路不畅,严重积压,企业亏损4万余元,终于1974年3月停办。其固定资产部分被县医院购去自办制剂室,继续生产糖水、盐水和临床用药至今。
县制药厂停办后,以返回药材公司人员为基础,另行调配充实了一些职工,按照上级指示精神,添置了切药刀、凳等,药材公司办起了以手工切制中药饮片为主的饮片加工厂。同时继续利用原有部分设备,生产了一批七厘散、痱子粉等小成药。但因包装质量差,销路不好,随即停产。1976年县药司先后为饮片加工厂购置了厦门、上海、西安生产的圆盘式切药机3台,结束了中药饮片手工切制的历史。品种由10余个增加到70多个,饮片供应量由10余吨增加到35吨。但由于关键性的饮片烘干设备一直得不到解决,现有切制机尚未定型等因素,严重地影响和限制了饮片加工事业的发展。1983年,因厂房破旧,生产一直不能正常进行,终于完全停产。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