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药材生产
本世纪60年代以前,紫阳境内只有零星的药材种植,而没有专业药材种植场、队和药农。1961年,因在毛坝区联合公社鸡公梁顶和洄水区松树(今界岭)公社金狮大队二道坪等处发现野生黄连资源,县药材公司随即向所在大队发放黄连预购定金3400元,筹建起本县第一批黄连种植场。随后即组织药农到汉阴县凤凰山黄连场学习种植技术,并购回黄连苗3万余株,进行成块搭棚栽连,开始了本县专业药材种植的历史。
县药材公司在经营中,将中药材生产列为主要工作之一,固定专职人员深入药场进行组织和技术指导。1965年黄连生产取得了2公斤商品药材的收获。1970年,金狮药材场一次起售了商品黄连11.5公斤。此后,黄连收购量逐年上升,到1980年即达104公斤。
1974年冬和1975年春,县药材公司先后在铁佛、松树公社召开药材生产会议,推广了药材栽培新技术,此后,全县药材种植场发展到20个。
1977年,在毛坝区麻柳公社染房大队药场召开了天麻生产现场会。自此,开始了本县大面积人工种植天麻的历史。
为了扶持药材生产,1973~1983年,县药材公司共发放各种药材生产扶持金32200元;发放黄连、黄柏、杜仲、厚朴、党参、大黄、生地等药材籽种3500余公斤,黄柏、 杜仲树苗22.5万余株。
在上级公司关于“南药北移、北药南种”的生产方针指导下,县药材公司自60年代起,先后在本县引种试种了:山茱芋(即枣皮)、独活、丹皮、白芍、红花、三七、川乌(即附子)、地黄(即生地)、茯苓、沙参、羌活、枝子、当归、黄连、枳壳、泽泻、川芎、黄芪、云木香、菊花、牛夕、白芷、板兰根、桔红等24种药材。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调查研究,以及无专人负责等原因,除了黄连、独活、白芍、丹皮、枳壳能逐年扩大生产;白芷、茯苓、生地、板兰根、川芎、川乌、枣皮生产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种植经验外,其余品种均以失败告终。
第二节 产地收购与集散
紫阳虽盛产中药材,但解放前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一直没有形成专门经营药材的商行、药栈;只沿汉江、任河水路,自然形成了以药店、行商、小贩构成的中药材购销网。药店以自用为主,兼收带卖;行商靠小贩或当地药店代购、付给手续费,然后集中装包外运。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以后自然形成了以洞河为主的3处中药材集散中心,另2处为县城、瓦房店。安康较著名的居宜生、杨庆和、赖恒太、三宜里等药栈每年均派人驻紫阳收购药材。
由于中药材经营中对“道地”2字很讲究,紫阳外销的品种仅以党参、大黄、厚朴、黄柏、杜仲、蒙花等为主。其余品种均为本地自用。麝香产量虽大但鉴于名贵,特别是本县医疗卫生状况极其落后,故所获麝香多为自用,极少出售。
本县中药材销往安康为主。其次由水路运销老汉口、丹江。民国三十五年(1946)以后,延伸至武汉。部分中药材如厚朴、蒙花主销河南省,党参、杜仲主销华南并转出口,大黄主销汉中。
紫阳解放后,中药材的收购和销售随其它农副产品一起由供销社经营。1959年以后,县药材公司重新恢复建立后,中药材的收购开始由药材公司正式委托各地供销社代购至今。
本县中药材的收购以树皮类和野生零星药材为主,为生产周期和自然环境所制约。从历年收购总值看,几乎每10年间呈一个马鞍形波动:1959年全县中药材收购总值为25.57万元,1963年上升到36.46万元(其中包括吴萸收购价高因素);而到1972年,收购总值仅6.78万元;从1973年起,收购额又开始回升,1983年达27万元。
用干本县群众历来有种植中药材的习惯,历经数代人的努力,厚朴、杜仲、黄柏、大黄、党参、陈皮、吴萸、半夏和麝香等已成为左右本县中药材收购形势的主要商品。
厚朴的收购,在本县曾出现过较长时间的繁荣。自1960年起,年收购量由11.7吨,猛增到1963年的46.5吨。当时的主要集散地洞河镇几乎成了“厚朴街”,收购量达30多吨。因转运站无处堆放,调运不及,几乎家家门前都有厚朴堆放,以致安康地区药材分公司明文指示,只准收“万卷书”、“吹火筒” 两种规格的厚朴,而“鸡肠朴”、“黄尖枝皮” 一律不收。同时又采取降低收购价格的办法限制收购。因此,对本县厚朴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1958年,国际市场对吴萸(俗称“气辣子”)的需求大增。本县红椿、高桥、城关等区中半山以下迅速掀起了栽种吴萸树的高潮。次年,全县收购量达到12.9吨,到1963年猛增到33.9吨。由于生产和收购均达饱和状态,各级药材经营单位库存开始积压。特别是国际市场需求量锐减后,吴萸销售由畅变滞,收购价格不断大幅度下降,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种植吴萸的积极性。1964年以后,各地开始大量砍伐吴萸树。虽经多方努力,仍然禁止不住,资源几乎被毁殆尽。收购量也大幅度下降,1966年全年收购量尚为7.9吨,到1980年全年仅收购1.8吨。1980年以后,吴萸收购价又开始回升,收购量也开始逐年回升;但与1959至1963年生产发展情况相比,则相当缓慢,主要原因是群众对价格的稳定性尚持怀疑态度。
1980年以后,本县的药材资源,特别是杜仲、厚朴、黄柏等木本药材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其主要原因是,毗邻省、地因货源紧张而竞相抬价或增加奖售抢购。湖北省的杜仲收购价高挂到混等每公斤7元,而本县分等收购一等价每公斤才2.5元。某些人只顾眼前利益竭泽而渔,连幼树也砍伐采剥。一时间,大包大包的杜仲、厚朴通过铁路销往湖北。为此,县人民政府曾采取措施,但无法制止;直至1984年上半年铁路等交通部门实行控制运输方奏效,而本县杜仲、厚朴资源已濒于绝灭。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