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在本县历史上庙医影响较大的寺庙,要算擂鼓台祖师殿和七宝山道庙两处,本节重点记述擂鼓台1处。
擂鼓台道人历代都兼营治病营生。师傅既传道教,又授医药。
庙医治病多带迷信色彩,其方式可分为5种:一是抽签处方;二是诊病处方;三是发“神茶”;四是发草药;五是让病家采取“许愿”、“还愿” 的方式精神“治疗”,其中以抽签处方为主要方式。
清代同治年间,本县属牛蹄河举人孙良栋,曾在此改做新签一次,并送“妙济生灵”牌匾幅;其后又有地方名医汤晓村于民国初年再次改制,废旧签改新签。这些都是由文人和名医商议,为便药签尽量接近民众病情而采取的一种措施。抽签处充在解放前极为兴盛,解放后逐渐衰落,现已绝迹。
诊病处方,与民间医生诊病相同,解放前较少,只有一些庙中常客,有病时才请方丈处方。解放后,抽签者日少,诊病者渐多。 “文化大革命”后,抽签处方废除,诊病处方成为主要行医方式。
至于发“神茶”和草药,则是迷信和草医的混合方式,不占庙医活动的主要位置。
许愿,是庙医行医的另一种方式,极其愚昧然一直较盛行,至今未绝。
祖师殿庙医主要影响紫阳、安康、汉阴、石泉,岚皋等县,并偶有其他县份及外省病人登山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