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其他医疗机构
1)天主堂诊疗所
天主堂诊疗所属教会诊所,由天主教人员主办,建立于1949年10月,地址设在县城天主堂内。
1949年4月来紫阳传教的蓝野樵,同时兼行医术,主要是眼科诊疗。以“救济患者”为宗旨,或处方,或发药,均不收费。同年9月,安康天主堂又派曹宝珍、罗国敏、李清洁3人来紫阳,于10月正式组建“天主堂诊疗所 ”。诊疗所内设西医门诊综合诊断室和西药房,并可换药、注射。可供内科、外科、儿科和眼科疾病的诊疗,实行收费。
天主堂诊疗所成立不久本县解放,天主堂的4名人员改为以医疗为专职,自负盈亏;并参加了社会上的有关活动。如卫生宣传、疾病防疫,配合县卫生院会诊、种痘等,得到政府与社会的承认。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进行,公办医药机构不断增加,又因诊疗所本身仍带宗教色彩,因而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意义,于1958年11月宣布解散,由县卫生科接收所内一切财产,人员另作安置。自此,本县教会诊所不复存在。
2)骨科诊疗所
骨科诊疗所是县劳动服务公司于1982年9月成立的,地址设在县城。初由名医曹孔青之子曹刚林应聘任门诊医生,并授徒。现设病床2张及中医药房。
(四)药材公司
紫阳解放初,中西药械由供销社设专柜经营;1955年在县供销经理部设药材批发门市部。次年,安康医药分公司在紫阳组建起医药公司,对西药械实行专业经营。1957年10月,在原药材批发门市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县药材公司。1958年,县医药公司和药材公司同时撤销,医药公司并入百货公司,保留医药商店;药材公司业务又并入县供销经理部内独立进行购销活动。
1959年4月,县药材公司重新恢复。1961年底,原医药公司经营的西药械业 务并入药材公司,次年4月改名为药品器械公司,1964年2月复名药材公司。由于行政隶属关系长期不稳定,经营水平难以提高。公司初建时,仅有职工10人,几乎没有固定资产。随着购销业务扩大,年销售额由30余万元上升到150万余元;拥有固定资产10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1万元;人员编制38人。购销范围也由本县扩大到四川、广东、吉林、浙江、天津等地。
为了适应农村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1976年,蒿坪区供销社成立了医药批发部,负责本区医疗单位所需药械的供应。货源由药材公司负责提供,价格按批发价予以倒扣。该批发部年营业额现已达10万元左右。供应范围也扩大到本县汉城和安康县洪山等地。
襄渝铁路建设期间,县药材公司克服种种困难,在4年时间内先后组织调运回各种药械,价值353.5万元。1970年,高滩发生较大工伤事故,急需药棉、纱布。药材公司职工孙长明等人受公司委派,背负药品连夜步行送到高滩卫生院,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减少了死亡。1976~1977年,西安烈性传染病“出血热”暴发,急需大批中药材贯众防治。县药材公司在摸清资源的情况下,主动向省、地要求承担了这项任务,并迅速派人深入产区,安排和落实收购计划。一个收购季节就收、调贯众246.5吨。不但有力地支援了关中地区防病治病的需要,而且为本县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渡过灾荒提供了近5万元资金。
附:中央、省、地援紫医疗队
解放后,本县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得到中央及省地医疗卫生部门的大力援助。他们先后派医疗队来本县防病治病,巡回医疗。其规模、人数、时间及开展的工作项目不尽相同,或为扑灭疫情,或为防病救灾,或为贯彻医疗卫生工作方针。现将几支规模大,影响深的医疗队情况略记于后:
电针治疗研究工作队:1957年2月由西安市第一卫校派出。历时3个月,主要推广电针疗法,为本县培训电针治疗技术人员9名。工作队撤离后,本县开展电针治疗业务。
省卫生工作队:由西安市儿童医院和西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联合派出,共80余人。于1965年9月来县,主要工作任务是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防病治病。来县后,分为10个医疗小分队,每区1个,在各区开办半农半医卫校。共办卫校14个班。历时两年共培训600余人,于1967年9月撤离。与此同时,还有话安市防疫站及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的部分医务人员也一同来紫参加了这一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医疗队:共14人,于1969年春来县,主要为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协助本县大办合作医舟。历时近1年,于1970年1月撤离。
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医疗队:该队是来紫人数最多、援助时间最长的一个医疗队。共分3批,每批援紫1年。
第一批共50人,于1975年3月来县,在红椿区建立医院。开设内、外、妇、儿、中医、放射、检验等科。业务配套,技术力量雄厚,为本县起着业务技术指导作用。在红椿区工作期间,同红椿区卫生院、区公所订立协作计划,帮助举办赤脚医生培训班和建立大队合作医疗站。同年7月在红椿区为本县开办甲状腺手术和妇科手术培训班1期。继之,在县医院为安康地区举办了1期骨科学习班。于1976年3月撤离紫阳。
第二批共35人,1977年3月来县。分赴洞河、毛坝两地。协助当地政府整顿合作医疗组织,培训赤脚医生,同时开展各类疾病的普查和巡回医疗。于1978年3月撤离。
第三批32人,1978年3月来县,主要力量集中于县医院,协助县医院改进管理,替换本县专业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同年4月举办普外培训班1期。部分人员被派往高滩、牌楼2公社开展地甲病手术治疗工作。于1978年12月撤离紫阳。
渭南地区手术队:由渭南地区卫生局派出,于1979年3月来县,协助作地方性甲状腺肿手术。于1979年12月结束地甲肿手术离县。
抗洪救灾医疗队:由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派出,共4人,1983年9月来县,协助县医院门诊。于1983年12月撤离。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