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置县较晚,加之兵连祸接,灾害频繁,故清代中叶以前人口较少,人物事迹亦不突出。明代虽有魏学曾、刘四科两位兵部要员,然却自认属泾阳籍;唯因“紫阳真人”张平叔创建道教南派的缘故,道教历来影响较大,所以有雉脚仙、窦崇真等道士的遗迹。
清乾隆以后,大批南方移民涌入紫阳山区,对紫阳的经济、文化、政治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农业方面,东部有以陈天元为代表对洞河流域的垦植开发,西部有以左天皇为代表兴修水利。商业的发展,则依赖于各省移居紫阳的商贩对山货特产的贩运,王大德、张存福当可视作晋、陕(关中)商人的代表。在改善本县极为艰难的交通状况方面,农工商各界人士纷纷解囊捐资,修桥补路,保持了汉江、任河谷地山道的正常通行,其中贡献突出者当数王朝栋和张滁根。移居紫阳的回民,也对开发建设紫阳付出了幸勤劳动,其中如马金山、沙世芳、常群等人还在政治、文化方面有所建树。
南方移民不仅带进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而且带进了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进 思想。早在嘉庆年间,本县就发生过白莲教起义,并同川楚教军联合抗击清军的围剿;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西征军和川滇农民起义军途经紫阳时,又吸收了一批当地人加入革命队伍。这些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活动,无疑都有一定影响。辛亥革命时,紫阳人张宝麟、陈树发是陕西同盟会、哥老会发动起义的“三十六兄弟”中的成员,长期活动在陕西政治舞台上,对本县政治、经济也有重要影响;蒿坪河农民李长儒在哥老会影响下,自动组织农民,响应革命号召,推翻满清在紫阳的统治,亦属引人瞩目的壮举。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本县一批志士如朱茂青、蒋文年分别在武汉、北京等地寻求真理,走上革命道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不仅有贺天星、储茂章、王世凤、姜子清等人投身红军,更有安康起义部队途经紫阳及其领导人之一王泰诚的壮烈牺牲:这些对唤醒民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安康地委机关一度设在县内芭蕉口并培养出如胡琛那样的英雄人物;抗战中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川东著名共产党员宋更新长期在紫阳境内活动,并从事教育工作。
民国年间的紫阳,一方面,反动统治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又由于文化落后、交通闭塞,而使地方武装势力应运而生。这些地方武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官逼民反,反抗官府压迫和土匪扰害,如文子仪、钟又可;另一种则拥兵自重、为祸乡里,如李静山。也有一些人是由前一类型转为后一类型的,著名者有周华堂、徐贯之、夏析藩等。在紫阳,产生众多武装势力的原因还在于极端愚昧,这种根深蒂固的愚昧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解放初发动反革命暴乱的邹达三、武斗期间赤膊上阵的朱少安,可算得上其中“佼佼者”。
对于文化教育的落后状况,广大人民群众莫不渴望得到改变。从清代起,就有不少人致力于教育事业,如杨家坤、孙良栋、曹学易、刘昌华、黄肇良等,均有一定成就; 自民国以来,又有曹霄龙、姚宜民、张治安、王启夏、陈世贞等人为振兴紫阳教育付出了毕生精力。在医药方面,亦有不少人具有较深造诣,如汤倬、雷兆霖、曹孔青、戴斌武等,都曾是为人尊崇的一代名医。
紫阳解放以后,在各项事业中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人物,如农业劳动模范张尔第、工业先进生产者熊义吉、为发展紫阳茶叶生产做出贡献的饶辉等人;还有少数为人民事业献出了生命,如在清匪肃特时牺牲的胡华兰、修建襄渝铁路时牺牲的赵绍祝、热心为群众服务并以身殉职的吴英群等。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