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图书的收藏管理及发行工作,自1950年以来逐步发展,截至1985年,全县共有4个较大的图书室,藏书4.5万余册,图书发行量逐年增加。有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16个全宗2万余卷。基于档案基础上的地方志编纂工作,自明代置县以来共进行过10次(含本次)。
第一节 图书发行
解放前本县无专门图书发行机构,部分书籍由本地印行或由书商从外地购入。
1953年,安康地区新华书店在紫阳分设新华书店安康支店紫阳发行站,有两名工作人员。1956年3月,新华书店紫阳支店建立,属省属企业,现有人员9名。
1956年起,农村图书发行工作主要由基层供销社承担。稍后,全县除城关外的9个区及瓦房、焕古、芭蕉、瓦庙、麻柳5个乡(公社)的供销社都分别开始办理图书发行业务。
1956年,发行图书182539册,金额26537元,其中农村供销社发行量占1/3。“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全县图书发行量248573册,金额4.5万多元。到1978年,发行量即比1965年增长1倍多。1985年,发行图书达98.3万册,销售金额39万元。1956年,全县人均购书0.318册,1985年人均购书达3.1册。从1981年到1985年间,全县图书销售量平均每年递增21%。书店由往年的亏损变为盈余,近几年每年向国家交税利2万元左右。有声读物从1985年开始大量发行。
第二节 图书室
本县是安康地区无图书馆的两个县之一,只有几个规模不大的图书室,它集中代表了本县文化落后的现状。
紫阳第一中学图书室 建于1955年。现有两名管理员,藏书3万余册,价值2.1万多元。1980年清理报废一批图书后,现存1.8万册。年借书量约22.4万人次。
教育局教研室图书室 1977年建立,藏书13710册,价值10739元。
文化馆图书室 实有藏书1.2万册左右,拥有300多名固定读者,年借阅量5000人次左右,借阅形式有长期、 临时、租借3种。
县总工会图书室 藏书3000册左右,尚未对外开放。
县委宣传部图书室 藏书5000余册,未对外开放。
另外县供销联社、广播电视局、工商支行等单位也有一定藏书和图书室。农村文化站、室的图书室规模很小,藏书量和种类都很少。
第三节 档案
因明末农民起义军占领紫阳城时将县署付之一炬,本县现存档案中无明代档案,旧志亦无有关记载。
清代,县署设六房,文书档案整理与保管归架阁房,当时,凡收到省、道、府(州)3级文件,皆按旬登记并汇为1册,届时由县令亲自清点并草拟呈文用印后,按旬上报兴安府(州)考查。清末战乱,档案损失情况不详。
民国初的档案保管、整理与收集无考。县署所藏清代及民国档案大部分存 于县署花厅,民国十七年(1928)北洋军阀第七师退却时兵变,烧毁花厅,档案大受损失,致使三十一年(1942)县田赋粮食管理处奉省令调查并呈报过去田赋情况时“无从呈赉”(县田管处民国三十一年十一月代电)。
抗日战争初,县政府虽设秘书室,但各部门档案不移交统管,仍存本部门。
1949年11月底,紫阳临近解放,国民党县政府准备南逃时,焚毁大量档案,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本县解放初,县级各部门档案仍未统管。直到1958年才成立紫阳县档案馆,统一管理档案。档案馆成立初,与中共紫阳县委办公室合署办公,1959年1月分设。配备有正、副馆长,制定了《县档案馆工作细则(草案)》、《县档案馆收藏档案暂行办法》和各项制度。到1965年1月,已搜集整理出数十个全宗档案和部分散档,弄清了原存档案的基本情况,开展了档案利用工作。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