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因经济文化落后,自置县迄今,尚未有著名学者、文人可考,亦无著名作品传世。旧志《艺文志》所录作品,多为县令或来紫官吏所作。书、画等也没有精品传世。
民国年间仅存《紫阳团报》(三民主义青年团陕西支团紫阳团务筹备处主编)第9期,所载诗文均属向蒋介石祝寿之辞,其余无资料可考,文艺创作活动有文可稽的均在本县解放以后。
第一节 创作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伴随各项政治运动产生出大量民歌、墙头诗、快板、民歌剧、活报剧、壁画等通俗文艺作品,而以1958年为高潮,当时全民动手写诗,作品数以万计。中共紫阳县委建立了县创作委员会,各区、镇也建立有相应机构,当时的《紫阳报》 及有关单位编印的小报、校刊,均大量刊登这类作品。县创作委员会编辑印发了《万里长征奏新歌》等民歌集。
60年代初,创作了民歌剧《嫁嫂》、民歌《养猪模范王大娘》、《我为亲人打草荐》、《采茶》和歌曲《美丽的紫阳》,影响都较大。
70年代初,成立了县文艺创作组,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尚无成果即撤销。
1973年,县文化馆创办了文学期刊《山花》,为本县初学创作者提供习作园地。同时每年召开文艺创作座谈会或开办创作学习班,培养创作骨干,使得一批作品得以在《安康日报》、《汉江文艺》、《陕西日报》、《陕西文艺》、《群众艺术》等省地(市)级报刊上发表。
同期,故事创作繁荣。洄水、红椿、毛坝、汉城等区业余创作组的《刘英子》、《对手赛》、《进场第一课》、《竞赛》,在地区及省故事会讲中获奖,并收入陕西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的《炮打榆树根》一书。《进场第一课》被选入《陕西文学新作选》一书。张宣强、田智合写的小说《顶天峰》在短篇小说集《彩虹飞渡》发表后,亦收入《陕西文学新作选》。
70年代中间,创作出大批新民歌,《春到茶山一片新》、《唱支山歌颂太阳》、《开山歌》被收入《广播歌曲选》、《工农兵新歌》、《革命歌曲选》等刊物中。
1980年以后,县文化馆每年都举办美术、摄影或书法展览。
据不完尘统计,1978年~1983年有40多名作者发表各类文艺作品近500件。
进入80年代以后,小说创作有明显发展。本县刊物发表的小说近100篇,在地区和省、市级报刊发表的近30篇。张宣强的《苦瓜花》获《长安》 杂志1981年优秀作品奖;康少高(笔名方圆)发表在《长安》上的《甜甜的八月瓜》获得好评。
其间,诗歌创作质量提高较快。有诗歌在《诗刊》、《解放军文艺》、《星星》等全国性刊 物上发表。《陕西新诗选》选用了《橘园》、《喊山调》两首诗,张宣强的《喜鹊窝》获1980年《陕西日报》好稿奖。
音乐工作在抓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资料集成汇编的同时,创作亦未间断。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歌》第1套,收录了紫阳《山区一片新气象》、《几时才能得到见面》、《栽秧歌》等新民歌、传统民歌计12首。陕西省文化局举办的1981年群众艺术评奖中,紫阳的《茶山情》、《男到女家是一样》分别获创作二等奖和三等奖。1982年,紫阳的部分音乐作品参加了“西北音乐周一长安音乐会”演唱;有两首歌曲获省群众艺术馆、陕西农民报、省电台文艺部联合举办的“农村歌曲”征稿活动一等奖,一首获鼓励奖,这3首歌曲被收入《农村歌曲专集》。
美术作品的创作也从80年代开始活跃起来,贺良贵的年画参加了1982年省群众美术展览;1980年,省美协、省电影公司举办电影宣传画展览,贺良贵的《佐罗》、《樱》参展,其中《樱》获三等奖。
在摄影创作艺术中,文化馆的王前光数件作品参加省、地有关展览,有数幅作品被《体育报》、《陕西日报》、《工人日报》采用;其中《长征路上好后勤》选人西北5省摄影艺术展览。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