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周报》是紫阳最早的自办报纸。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安康中学和兴安师范学校就读的紫阳籍学生,组织了“旅安同学文化促进会”,二十八年(1939)暑假,两校高年级学生集训,假期长达4月。“促进会”成员 熊朝阳等回紫后,同县城文化人士联系筹办嘏纸事宜。于是,由县立小学校长周紫岚、教师张晓棂、“促进会”成员熊朝阳、张篆书发起,联合士绅琚春膏等,是年出版了《紫阳周报》。该报宗旨是“促进文化发展、反腐朽、反贪污,介绍新文化”,熊朝阳任编辑。《紫阳周报》为4开2版石印报纸。报纸编好以后,交由邱子杰等写版,由石印馆印刷,每期500份。《紫阳周报》前后共出6期。暑假尚未结束,熊朝阳等去山西投考沈钧儒办的民族大学,《紫阳周报》因而停刊。
持续时间较长的是《紫阳报》,1956年9月21日,中共紫阳县委作出《关于创办<紫阳报>的决定》,由翟富安负责、龚益成筹办。他们从西安购回一台4开平台印刷机,并请安康印刷厂派员安装,从此紫阳引进铅印技术。原计划9月出版,因物资不济, 延至1957年2月6日出《紫阳报》试刊。《紫阳报》最初是8开两版,双面印刷,5日出1期,2月赠阅,3月1日起正式订阅。由于纸张供应无保障等原因,《紫阳报》改版频繁。1958年5月1日起改为3日刊,11月1日改为双日刊(此间发行量最多,达5250份);1959年元旦又改为《紫阳日报》;因纸张缺,人手少,10月1日再度改为双日刊。1960年1月23日,《紫阳报》改换刊头字,首次标明“中共紫阳县委机关报”字样。
《紫阳报》头版除转载新华社重要新闻外,主要发表紫阳重要消息和文件等,配以部分基层新闻,多反映当时的政治运动和生产活动。二版除转载国事活动消息和国际新闻外,还发一些地方文学作品。为了及时配合应急宣传,《紫阳报》常打破刊期增出《号外》。对于打破紫阳当时的锁闭状态,传播新闻推动革命和建设起了很大作用。但同时也刊登了不少适应当时政治空气、宣传错误指导思想、助长极“左”思潮的报道。如1958年4月11日出的全红《号外》,就是《比闪电还快,比神传还奇,苦战三天四昼夜实现水利化,六河、西河两乡毫光放射大巴山》的虚假报道。
《紫阳报》在县级各部门、学校、各区相继成立了报社通讯组,有通讯员100多人。
1962年,本县有线广播有很大发展。为了集中力量办好广播,县委根据省、地委指示,决定停办《紫阳报》。3月11日,《紫阳报》停刊,报社设备转县印刷厂,人员一部分转入县广播站,一部分改做其他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各种群众组织办小报不计其数。这些小报属油印品,很不严肃,其宣传内容全是为派性服务、为极“左”思潮推波助澜的。其间,曾有“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联合司令部”办的铅印《新紫日报》,旨在替代《紫阳报》,但其宗旨亦为派性服务,是派性组织的舆论工具。1968年秋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各种派性小报遂告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