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大致有4次。
第一次是1957~1959年间,以“采风”为目的的文艺工作者,在紫阳搜集整理了紫阳民歌,陕西省群众出版社出版过《陕南民歌》小册子,主要收录的是紫阳民歌。但因搜集目的不同,且受资料和采风地域、时间所限,不系统全面。
第二次是1971年以后,在政府和专业文化工作者的推动下,全县形成新民歌创作热潮。县文化馆先后举办过10余期创作学习班,编创新民歌600多首,一扫旧民歌的绮罗香泽气息,但因创作成为政治运动的依附物,民歌特点不明显,因而流传甚少,发展前途尚待研究。
第三次是1978年,县文化馆以文学刊物《山花》开辟“风物掌故”和“巴山汉水搭歌台”两个栏目为先导,征集和刊载地方风物传说和民间歌谣,持续了3年。
第四次是1980年开始的全面搜集整理工作。县文化馆组织有关人员,走遍了全县60多个乡、镇,联系和培养了60多名业余骨干作者,广泛深入地挖掘民间文化遗产。在搜集整理的基础上,文化馆从1981~1983年,编印了《民间文学资料集成》5册,汇集各类作品3246件,共100多万字;《紫阳民间舞蹈》1册;《紫阳民歌》4册。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陕西日报》、《安康日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陕西分会的《工作动态》都先后报道过紫阳县搜集整理民间文艺的情况。截至1985年,紫阳有6人被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陕西分会接纳为会员,他们的作品中,有100多件在《故事会》、《今古传奇》、《群众艺术》、《陕西农民报》等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黄群众搜集整理的传说故事《凉州词》发表后,先后被7家报刊转载,《连环画报》以连环画形式刊登,还有数篇被北京、上海收入公开发行的书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