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佛教在本境影响悠久,佛教在唐代以来有重大影响,基督教、天主教在清末传入本境。民国八年(1919年)后,本县群众实际是泛神主义者,对宗教信仰并不专一,而宗教活动也逐渐脱离神秘的气氛向娱乐方面转化。1935年始,随着革命宣传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各教相继衰落。一些寺院庙会在会期实际成为人们娱乐、贸易交流甚至赌博的场所。
第一节 道教
道教在本县传播不晚于宋代。元至正三年(1343)在县治西建有长春观。明代前在县城河东东峰山建云台观,明隆庆四年(1570)在县城西七里湾小瞿塘建真武庙。民国时,此教衰落,间有信徒来往,然不常住,民间遇丧事多请道士作道场。新中国成立后,其教已无。80年代以来,受佳县白云道观影响,每年农历四月初,本县群众到白云山祈福还愿,抽签问卜者甚多。民间亦复修了不少庙宇,有合云山祖师庙(今黑龙关乡王马家坪村附近)、东峰山祖师庙(今县城河东)等。人们逢时赶会,香火很盛,但均无道士,只是白云山道士不时来本境收布施。
第二节 佛教
唐代佛教在本境流行。金代在城北建石台寺,后改为清凉寺,元代迁至城西,明代迁至城南(今县医院一带)。元大德四年(1300)在城南建云寿寺。明前在合峪关(禅梯岭)建康正寺,在土岗乡马家山村附近建鸿门寺;明初在县西15公里处(今太相寺村)建大像寺。明清两代,境内修建的规模大的寺院有关庄的永寿寺,文安驿的法藏寺、云门寺、枣林寺,禹居的龙泉寺,县南30公里处(稍道河乡古里村附近)的白浮图寺,延水关镇王家渠村的释迦院,眼岔寺的云封寺,县城东北隅的白衣庵、准提庵。相传鸿门寺在明代曾有僧徒百余名。1935年后,不少寺庙改为学校,佛教渐衰。新中国建立后,合云寺仍有和尚3名,后渐渐还了俗。据有关单位1970年3月调查统计,全县仍遗存佛教信徒11名。80年代以来,有些寺院虽有修复,但尚无僧徒活动。
第三节 基督教
据民国本《延川县志》载,此教自清末传入本境。永平、延水关各设教堂一处。民国初,教堂尚存,但信徒寥寥。民国十六年(1927年)三月,共产党员刘祗德、张有义、徐支忠策动三高学生50余名在永平镇基督教堂前游行示威,高呼口号,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进行文化侵略(这就是当时轰动全县的“非基运动”)。此后,基督教在本境渐衰。新中国建立后,教徒已无活动。1970年3月,全县仅遗存基督教信徒3名。1994年,此教新派生的所谓“门徒会”信徒零星出现,宣传惑众,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次年在乡村大肆发展信徒,被政府劝阻。
第四节 天主教
此教清末入本境,在永平影响较大。据1970年3月调查资料表明,境内遗存教徒18名,其中永平镇有教徒13名 ,邻乡冯家坪2名,禹居、拓家川、土岗三乡各1名,但均无活动。80年代以来,本境已无信仰此教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