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AD] 传入境域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据《广弘明集》、《佛祖统记》和《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等资料记载,法门寺至迟建于西魏之前。建寺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法,保护分葬释迦牟尼骨殖的真身宝塔。杨陵距法门寺不足40公里,由此可见,佛教大约在西魏时或隋初已传入杨陵境内。
唐代,佛教达到鼎盛时期,此期间,境内先后建立了半坡寺、镜照寺、洪积寺、福阳寺等佛教活动场所;宋代处于停滞和衰落状态;明、清时又有所发展,境内的寺院有的重修,有的扩建,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生地武功别馆改建为恩义寺,并增添了“唐太宗读书祠”、“鸿禧观”等设施,供佛事活动所用。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中,佛教活动受到冲击,趋于衰落。后因战乱,寺院非毁即废,名存实亡。
建国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宗教政策,一些年久失修的寺院得到初步恢复和重建,有的还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至1998年底,全区有佛教活动场所3处,信教群众623人,尼姑5人。释演寿任杨陵佛教协会会长,主持教务;释宽平、释宽为、释宽祥、释宽正协理教务,均住镜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