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时期,人民政府提倡破旧立新,移风易俗,破除旧的封建礼教,树立新的社会风尚。建国以后,各级党团、妇女、民兵、工会等组织,把革命传统教育,延安精神教育,新道德、新风尚的教育活动当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去抓,开展了“学雷锋”以及“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全县涌现出一大批文明村庄、文明单位、五好家庭、五好个人,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革命传统教育
富县是刘志丹“闹红”的地方,是南梁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全县中小学校先后聘请300余名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担任少年儿童的校外辅导员,以亲身经历讲述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烈属、军属、工属和孤寡老人担水、拾柴、送粮,已成为一部分青少年的自觉行动。
延安精神教育
富县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组织青少年参观革命纪念馆,向他们讲述边区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大生产运动和扫盲识字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等,使他们接受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延安精神教育。
学雷锋活动
1963年3月,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后,全县城乡以青少年为主,开展广泛深入的学习活动,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学习活动持续了两年多。到1966年5月,因“文革”兴起而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雷锋活动又重新兴起。
精神文明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政群团等各级组织,在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大抓精神文明建设,称“两个文明”一齐抓。1981年3月,全县城乡开展为期1个月的“文明礼貌月”活动,重点解决“脏、乱、差”的问题。1983年以后,开展了“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讲卫生)、四美(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活动,造就一代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至1989年,全县先后经省、地、县三级命名的文明单位、文明村庄等先进集体91个,五好家庭6316个,五好个人5376个。
随着精神文明的开展,敬神、送鬼、点主、祭祖、烧香、叩头等封建迷信活动以及旧礼教逐步消除,同时,各乡镇还以行政村为单位,组织有“红白理事会”,帮助村民办理婚丧事宜,删繁就简,厉行节约。多子多福的观念基本得到革除。1989年,全县有1425对青年夫妇,领到了独生子女证,男到女家落户,改变了瞧不起“站门汉”的旧习。不少乡镇、行政村还办起了“敬老院”,使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