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及其以前,乡村住宅以旧式下地窑(住宅地面低于院落)为主,窗小光暗,多无专设厕所,牲畜粪便经久堆集于宅厕巷道。到下种时,农田需要肥料才予以清除,清理后又堆,长年累月如此。每到夏秋蚊蝇孽生,致使传染病流行。建国后政府关心重视人民健康,经常进行卫生宣传教育。首先从打扫院落村巷做起,养成群众讲卫生习惯。1952年12月,县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掀起以反对帝国主义的细菌战争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全县群众、干部、军人、学生,参加者5万余人,铲除杂草,积肥13341吨,灭鼠1494只,设垃圾坑1109个,改良水井(加高井台、井口加盖)994眼,改良炉灶443户,对县城内的28眼水井用漂白粉消毒,厕所喷洒“六六六”粉,从根本上消除细菌孽生的场所,通过搞运动,提高了群众对讲卫生的认识。同时,每年在春节、“五一”劳动节等,大搞卫生突击活动,进行检查评比,教育群众树立爱清洁、讲卫生、移风易俗的良好习惯。1958年全县掀起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持续9个月,灭鼠107605只,麻雀403770只,堵鼠洞196474个,挖蝇蛹4060斤,填平污水坑3961处,修水茅315个,除杂草27268吨,除垃圾粪便1500万吨,新修猪圈2038个,改造牲畜圈棚2012个。县政府总结了群众卫生运动的经验,改进了城乡环境卫生工作。1960年在旧县公社王家村试办“三区制”(居住区、生活福利区、牲畜饲养区)。在土基公社刘马村试办“两管五改”(管水、管粪便,改良水井、改良炉灶、改良畜圈、改良居住条件、改善环境卫生)。延安地区行署于1960年8月和1965年,在上述两个试点村,两次召开全区现场会,本县各地都推广“三区制”、“两管五改”经验。1980—1990年,县爱国卫生委员会结合文明礼貌月活动,每年都进行整顿街容卫生、清除垃圾、刷新门窗、修补墙壁、整修下水道、添置果皮箱,在人行道上植树,提倡养花种草,实现了环境卫生净化、绿化、美化。同时制定了“城镇卫生管理制度”、“卫生公约”,在县城组建36人的清洁队,基本做到厕所有人管、垃圾有人运。各机关单位、居民、农民都建立了卫生日制,使爱国卫生保持经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