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染病
民国时期,县境常流行的传染病有伤寒、副伤寒、霍乱、麻疹、天花、白喉、痢疾、疟疾、黑热病、鼠疫。据民国《洛川县志》载:“民国21年(1932)6月,霍乱蔓延,患者百余人,死亡率达63%”。民国29年(1940),县卫生院虽给一些人注射过伤寒混合疫苗,种过牛痘,注射过霍乱疫苗,但未坚持预防和治疗,致使各种传染病仍在流行。
建国后,开展了各种疫苗的接种工作,平均年接种4万人次。1975年后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病疫报告制度,实行了计划免疫,使黑热病、天花、鼠疫、霍乱趋于消灭;白喉、小儿麻痹已7年未发病;流脑、百日咳已控制流行,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由1973年的十万分之326.9到1985年下降到147.2。流行性麻疹1959年发病4589例,死亡31人,1972、1977年又有两次较大流行,经广泛接种疫苗和有效治疗,发病率逐年降低。1985年发病只有36例。流行性感冒发病也控制在千例以下。肺结核控制在0.579%以下。1986—1990年,除肝炎、痢疾外,其它传染病逐年下降,其中流脑发病下降尤为明显。痢疾、肝炎近5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原因是:个体饮食行业从业人员增多,卫生条件较差;肝炎疫苗尚未推行接种,1990年上半年发病率高达十万分之86.45,与1986年终接近。
二、地方病防治
1970年中共洛川县委成立了“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经在全县普查摸底,有克山病患者91人,大骨节病4837人,甲状腺肿大5017人,梅毒109人,布氏病1905人,头癣病260人(荬中15岁以下的男性182人)。
对克山病重病区洪福梁乡、旧县镇、菩堤乡、武石乡15—50岁的人在发病季节,推广口服亚硒酸钠,经10年坚持服药病情稳定。1971年发病250人,到1984年发病只有2人。1986—1990年,未服亚硒酸钠,1986年槐柏、武石各发病1例,1例于1988年4月死亡,另一例于1989年7月死亡。现有慢性克山病8人,其中菩堤4人,旧县3人,永乡1人,均为70年代的老病号。
大骨节病虽用硫黄与改良水质等办法,但效果甚微,对其病因与疗法仍在研究探索中。
对甲状腺肿瘤采取吃碘盐动手术的办法,经过6年已治愈3986人,基本达到控制,预计不久将消灭此病。1979年地区卫生局组织专人检查监测,确认为甲状腺肿瘤发病未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属基本消灭。
对梅毒病患者采用油西林防治,国家给予免费。
布氏病:1972年以来桥村、桃花畛村买回清涧县羊群中有布氏病,后蔓延人畜。此病多发于饲养放牧人员,经门诊和住院治疗,大部患者已痊愈。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