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夕,全县有西医5名,中医30名。1955年有西医16名,中医45名,草医4名。1956年,经卫生局审查批准的合格医生只有17名(西医5名,中医12名),当时县医院也只有专业医务人员18名。
建国后,为了适应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除地区分配一定数量医学院校毕业的医务专业人员外,县举办各种训练班,加强培训和重视在职进修,来充实医疗队伍。
一、短期培训
1958年,县卫生局在旧县卫生所办红专卫校,招收学生36名,学制半年,专门培训乡村医生。1965—1968年在7个公社办了医训班。招收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男女青年,学制是1—3年。从1971—1982年每年都培训赤脚医生,提高其业务素质。
1975年,成立洛川县卫生学校,校址设在县医院,教师由临床医生兼任。轮训在职初、中级卫生人员和乡村赤脚医生。1982年在县城东北新建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为936.6平方米,教师宿舍10间,随之把校址迁入。同时购置了1万多元的教学仪器。现有教职工10名,到1985年共举办各类学习班14期,培训医务人员345人,至1990年,培训6期,培训人员达282人。
二、在职进修
卫生局通过考试择优选送在职人员学习深造,时间多为一年。1958—1985年在西安等地参加进修的有91名,1983—1985年参加大专院校、函授大学、夜大、刊大的医务人员64名,已毕业的有6名。1986—1989年受大专培训227人。各医院还组织学术交流、专题讲座、临床指导、请外地专家讲学等培养提高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
三、职称晋升
1979—1982年,参加测验与考核的医务人员42名,有38人取得晋升证书,其中4名考取主治医师职称。1985年底有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务技术人员53名,晋职比例在延安地区名列前茅。
四、中西医结合
1971年在县医院设立了中西医结合办公室,组织指导中西医互相学习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先后选送17名西医离职参加省、地举办的“西学中医班”,时间分为1至2年。学习者基本掌握了中医诊断、方剂、药物、针灸等理论知识和技术。1985年全县医院能运用中西医两法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占64%。特别是农村赤脚医生一般都能种、采制中草药和运用西药治疗疾病。1972年县医院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的内科、外科、妇科科研小组,开展对急性肾炎、膀胱炎、肝硬化、癫痫、痔瘘、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骨伤、急、慢性盆腔炎、宫外病等治疗,使大多数患者免于手术。1978—1983年科研成果获奖有《中西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获地区科技二等奖;《关于痔动脉高位结扎预防内痔手术后大出血的初步体会》在西北等九省区学术会交流;《栉模带松解术治疗陈旧性肛门裂265例初步体会》获地区科技三等奖;《瘀血症与活血化瘀法》获地区科技三等奖;《胆道蛔虫病的中医物理治疗法》获地区科技三等奖。
1972年还组织了针刺麻醉小组,曾配合甲状腺肿瘤摘除术,胃次全切除、剖腹产、子宫全切除等手术麻醉34例,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