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前教育
幼儿园:洛川幼儿园,是1958年春在县文化馆(借用文化馆房子)兴办的,时招收幼儿40名,配教职工3人。1961年迁至今印刷厂,入园幼儿80名,教职工4人。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而停办。1973年恢复,园址设在解放街至今。1981年投资5万元,新修教学楼一幢和厦房6间,增设了部分桌椅和玩具等设备。至1985年,在园幼儿267名,分大、中、小班上课。课程设有识字、算数、唱歌、游戏等。有教职工15人,厨师1人,幼儿中午可在园中就餐。
学前班:1958年秋,为适应人民公社“食堂化”的需要,全县村村队队自办学前班,计520班,入班幼儿7500名。后因师资不足,设备简陋,入班幼儿逐渐减少,至1961年春学前班相继停办。1979年后,在初小逐步附设学前班(亦叫盲幼组),有条件的村庄单独设班,师资由队选聘,业务由小学管理,时有学前班8所18班,入班幼儿280名,教职工8人,1980年增至21所116班,幼儿2013名,教职工23人,至1989年,全县拥有学前班247个,入班幼儿2126名,教职工222人。
二、小学教育
清末民初,军阀割据,洛川屡遭兵乱,原有私塾、学堂陆续停办。民国8年(1919)4月,县知事陈炳倡复高等小学,因原校址被军队占驻,暂设南门关帝庙(今西关服务楼院内),时全县仅此1所小学,学制3年。民国10年(1921),县长王巽堂于城内南巷创设女子初等小学1所,学制4年,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7科。民国12年(1923),占校各驻军陆续他迁,增设初级小学7所,入校学生180名,课程取消“修身”,增加“公民”和“卫生”。民国15年(1926),在百益街设第二高级小学,改城内高级小学为第一高级小学;原女子初级小学增设高等班,改为两等女子学校,校址设在原县政府东边(今县武警队院内)。民国16年(1927),乡间小学相继恢复,时有高等小学3所;初等小学10所;私塾70所。在校学生957名,其中高等小学生155名。民国21年(1932),在校学生增至1534名,其中高等小学生146名。民国26年(1937),将两等女校并入北大街小学,男女同班上课,为洛川男女同校之始,民国30年(1941),全县学龄儿童8805名,入学5664名,入学率为64.3%。民国32年(1943),各乡(镇)相继设立了中心小学9所,保国民学校19所,分校73所,在校学生5562人。民国34年(1945),据教育局规定:小学1—4年级设团练、国语、算术(自然)、音乐、体育、常识6科,五、六年级还增设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图画、劳作课程。民国36年(1947),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洛川地处反共前沿,迫使部分学生退学,教员另谋生路,部分学校停办。
1948年洛川解放后,于恢复生产的同时,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时有小学10所,其中完小9所(城关、永乡、旧县、黄章、老庙、槐柏、土基、秦关、百益),在校学生2863人,课程初小设语文、算术、美术、唱游(一、二年级)、音乐、常识、体育、政治常识、历史、地理、自然等8科。至1955年,小学发展到177所,在校学生7833人。1958年至1960年“大跃进”时期,小学发展到460所。
“文化大革命”中,小学经历停课、串连、复课“闹革命”、公办转民办等挫折,损失极为惨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三次调整,乡有中心小学;联片(约距2—3公里之村为一片)有完全小学;村村有初级小学。1984年全县拥有7—11岁学龄儿童15687名,已入学14904名,人学率达95%;学年初在校学生23505名,学年末22097名,巩固率达92.5%。1985年底全县小学已发展到462所,其中完小73所,中心小学18所,初小371所,比1948年增加了4.4倍;在校学生21920名,比1948年增长了76.5%。
北关小学:该校位于县城北门口,它的前身是高等小学堂,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校址设在朝阳书院内。辛亥革命后,因兵乱匪患,学校停办。民国8年(1919)4月复办,有学生30人,分甲乙两班上课。民国15年(1926),改为第一高等小学。民国26年(1937)12月,改为县立北大街完全小学。民国27年(1938),因日本飞机空袭,将高年级迁至城南20里的园子河上课,初年级仍留县城。民国31年(1942),迁至县前街,改称自治乡中心小学。解放后,改为第一区完全小学;1954年改为城关完全小学;1974年改为洛川中学附属小学;1977年改为洛川县北关小学;1979年改为“洛川县城关镇北关小学”至今,同年定为县重点小学。至1990年,学校共有教室22座,教工宿舍及其它用房80间,教学仪器75件,电教器材31台,各种幻灯100套,教职工40名(其中:中师毕业24人,高中毕业8人,初师毕业5人,小学程度3人),在校学生1139名。1978年至1990年,共毕业1976名;1980年至1988年小学升初中考试人均成绩分别为46分、52.6分、64分、65.9分、73.6分。及格人数占参加考试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8%、23%、63.7%、65%、81%。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