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馆、站
明清时期文化与教育不分,由知县或教谕、训导兼管。
民国初由教育科(局)管理,12年(1923)设立通俗教育读书馆,继设讲演站,20年(1931)停办。23年(1934)设立民众教育馆,内设阅览室、游艺室、民众问事处、代笔处。29年(1940)馆址迁安民村,31年(1942)迁土基镇,并改称县立中心教育馆。32年(1943)又迁回县城至解放前夕。民国29年(1940)在洛南城门外设立陕西省立民众教育馆。31年(1942)改称为陕西省立洛川中山民众教育馆,分总务、教导、生计、艺兹、研究辅导五组,实为陕西省第三区的社会教育中心辅导机构。
1948年洛川解放,即设立洛川文化馆,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原有瓦房7间,经五次扩建,至1989年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编制11人,设图书、阅览、创作、音乐、美术、摄影、文物等组。1985年,在文物组的基础上另设博物馆。1988年,图书馆也相继独立办公。文化馆现有职工8人。
民国时期文化馆虽有一些图书,但没有存书和阅览统计资料。建国后,县文化馆阅览室置放报刊20余种,供读者阅览借阅。1978年库存图书约3000册。阅览流通量在60年代初,年平均4000人次,2500册次。
二、图书馆
1979年县设图书馆,暂署文化馆办公,省文化厅每年拨图书购置专款。1980年至1989年共拨款12万元,图书购藏量逐年增大。
1985年,修建图书馆(与县工会合修,称图书、工会大楼),1990年元月投入使用,位于解放路繁华地段,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三、博物馆
1985年建立,位于解放路北段北新街,占地4亩,有三层楼房一幢,建筑面积818平方米,门卫室两间。1989年修建仿古建筑旅游工艺品服务部三间。现有正式职工5人(其中,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2人),收藏各类文物二千余件,辟设洛川简史和洛川民俗等陈列。洛川民俗苑为博物馆主体陈列,分生产生活、人生仪礼、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文化五个单元,系统地反映了近百年间延安南部地区城乡民众的社会生活。历史文物中,燕王职剑、北朝造像碑等为陕西省考古重要发现,62幅清代水陆道场画,为目前国内同类题材作品中规模较大者(详见第五节《文物古迹》)。
四、洛川会议纪念馆
位于永乡冯家村,原为私塾小学,有窑洞两孔。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后,红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洛川会议在中华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召开,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1966年在原会址建立纪念馆,并新修接待室瓦房8间,职工住宿窑洞4孔,总建筑面积404平方米。毛泽东旧居和会议旧址向观众开放。自1966年以来,共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内外观众40余万人次。
五、档案馆
洛川县档案馆成立于1958年9月23日,编制3人。1982年在县人民政府院内西侧,建立二层档案楼一幢,占地面积417平方米。馆内分设三库,库内有铁皮柜19个,木质柜33个,灭火枪3个,存放全县1949年至1989年116个单位的文书、科技、财会等重要档案。库存8741卷册,资料1469卷。内容分三部分:(1)革命历史档案,建国后政权档案;(2)科技档案;(3)资料和书籍。馆内管理制度健全。有接收档案标准、库房管理制度、保密守则、借阅制度等。现有工作人员6人。
六、新华书店
清末民初城内只有一康姓人家,人称“康书客”,挑担经销《三字经》、《百家姓》一类启蒙读物。30年代晚期,设“顺兴成”字号代销或经销文具书本和少量报刊。
1948年边区随军书店在县城内成立了黄龙分区书店,负责黄龙、宜君、宜川、黄陵、富县、洛川等县的图书经销。1950年改为洛川县中心书店。1956年各县书店成立,名称改为陕西省新华书店洛川县支店,负责全县图书的经销。1968年并入“毛泽东思想宣传店”。1978年改为洛川县新华书店。人事、财经、业务由省店管理,1988年又交县上管理。书店设北街,门市部3间。1982年新建三层楼房720平方米,编制11人,设门市部7间。50年代后期,年两、连环画、妇女、儿童读物连年增多,“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发行《毛泽东选集》和社会科学著作为主。1978年后,书籍品种增多,大量发行文艺科技读物及古今中外名著。据统计,1949年销售金额为25000元,1985年销售额为267621元,1989年销售额为47.41万元,比1949年增加17.9倍。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