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
洛川县解放前没有自己办的报纸和刊物。建国后于1954年9月21日,中共洛川县委创办了《洛川县报》,报社地址设在大南巷,后迁至城隍庙内,1959年又迁到今印刷厂。当时有主编1人,编辑4人,排字和印刷工人1名。1961年扩大为11人,设有18开圆盘机1台,4开平台机1台。1956年11月12日发行《创刊号》,每周用4号楷字印刷八开一张两版。1958年10月1日用5号楷字改为周双刊,版面有新闻、照片、诗画、读者来信、科技知识,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据1959年统计,年发行292604份,每期平均2926份,共出版384期,因遇三年困难时期,1961年3月11日停刊。
洛川通讯报道工作,解放初由文化或教育部门兼搞。1973年在宣传部设通讯组,编制3人,其它通讯员则是社会各界人员兼职。1979年以来,县委、政府重视通讯报道工作,要求各行各业,各乡(镇)都要有兼职通讯员,这样通讯员队伍逐步扩大。除县委、宣传部、广播站的专职通讯员外,现全县有兼职通讯员130名,嗣后洛川通讯报道工作较前有了新的起色。1978年以来,《陕西日报》、《延安报》、《光明日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常刊登和播放洛川的消息报道。这些报道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洛川县在党的领导下,十年来改革取得的成果以及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如刘星的《雪中送炭》、《让机井显威力》、《高原喷灌保丰收》(见《陕西日报》1978年5月21日、7月20日、12月5日)。1987年12月,李占全的通讯《乡老太进京讲学记》获省广播电视局“好通讯”三等奖。
二、广播
洛川县建国前没有广播设施。建国后1951年春县委宣传部设收录站,有干电收音机1台,收录员1人,1954年停办。1958年11月设洛川县广播站,编制6人,省广播局给予600瓦扩大机1台,前机1台。1968年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2年又改名为洛川县人民广播站,1981年设广播局。
广播站:每日播音三次,转播中央和省的重要新闻。在每次播音中设自办节目10分钟,宣传本县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好人好事。
广播站初成立,在城墙四面各装1只高音喇叭,1958年利用电话线路的县站播音远,到杨舒乡各行政村、自然村,杨舒至北谷五公里一段为最早的一条广播线路,1959年在农村设立了放大站,11个乡41个行政村,117个自然村通过电话线附挂了广播。1967年4月架设洛川至土基(经老庙、石泉)35公里的广播专线,在土基设立了第一个放大站。从1973年起,架设各乡镇至自然村专线,并引线入户,截止1974年广播专线长达1147公里,线路入20544户,占全县户数83.6%。各机关单位、集体场所、农市民共安装喇叭25000只,1981年至1984年由木杆换成水泥杆专线51公里,干支线330公里。
三、电视、录像
1985年6月县设立广播电视局,领导县广播站、乡镇放大站,电视差转台工作。1975年4月3日县广播站始有一台海燕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1980年后,机关单位、社办企业有电视机120多台。1983年底,私人家庭购买电视机大幅度上升,彩电比例增加。后子头乡上黑木村委会1984年决定对购买电视机的农户付鼓励资金185元(时海燕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440元),全村102户有90户购买了电视机。1985年底,全县有电视机2700多台,1989年已增至12163台,彩电占25%。
县广播局于1982年10月在县广播站院内建成一座电视差转台,输出功率10瓦,接收四频道,发射10频道,发射天线高度为30米,覆盖面积为21平方公里。1985年8月,旧县镇建立电视差转台一座,1987年修建100W分米波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一座。
1984年县电影公司、县文化馆各购回录像机一台,建立了录像放映队在县城放映,文化馆还不定期到农村放映。
随着电视机、收录机的急骤增加,为方便群众,洛川县广播站于1982年8月成立了电器修理服务部,备有维修机件,为群众修理电视机、收录机、收音机等电器,1983—1989年县城内又增加数家维修电器个体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