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民国时期,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处于自发状态,除逢年过节、迎神报赛的秧歌、社火、庙会外,有些村庄还自发组织自乐班(俗称家戏)进行业余演出。60年代初,县文化馆曾在上黑木、阿寺村等少数农村建立文化室,“文化大革命”期间相继解体。1978年,重建胡村文化室,土基镇建立了全县第一个乡(镇)文化站。至1985年,全县有14个乡(镇)建立了文化站,每站配有1—2名文化专干,开展图书阅览、民间艺术、游艺等业务,并组织本乡(镇)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各种展览等群众文化活动。1989年,全县共有18个乡(镇)文化站,230个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室,一般都有图书报刊200—500册(份)和简单的娱乐器材,每年协助村委会组织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并开办农民夜校,进行科学种田、时事形势、扫盲识字等业余文化教育。
二、文化交流展览活动
民国33年(1944),土基镇铁炉村兴平寺所藏《水陆道场画》参加省卫生教育展览在西安展出,为洛川文化交流展览活动之始。
建国后,县文化馆在县内经常组织书法、绘画、摄影、文艺作品等各种展览。1981年11月22日至1982年1月2日,洛川民间美术展览在西安北郊龙首村陕西省展览馆展出作品1700件,观众32万余人次。展出期间,中共陕西省委书记马文瑞、省长于明涛及省委、省政府领导陈元方、周雅光、白文华、张汉武、董学源等莅馆参观。《陕西日报》、《西安晚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刊登、报道展出消息,陕西电视台录电视新闻在全省播放。1981年12月25日,邀请西安出版、新闻界40余人举行座谈、评论,一致认为“洛川民间美术粗犷而不粗糙,精细而不繁琐,想象力丰富而不怪诞,很有艺术特色”。
1982年1月22日至2月12日,洛川民间美术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1600余件,观众65万余人次,被誉为“民间美术之乡”。展出期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刘澜涛、民政部副部长刘景范、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江丰、副主席华君武,著名画家刘开渠、李若禅、黄胄、叶浅予参观了展品。《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刊登、播出了展出信息,《人民日报》发表了王朝闻的评论文章。日本《朝日新闻》北京分社社长田所竹彦夫妇,美国康斯坦丁大学教授和部分研究生,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甘柏如参观了美展。1982年2月6日,中国美术馆邀请了北京新闻、美术出版界人士举行座谈会,中国美协主席江丰,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画院、人民日报社等单位50多名教授、学者参加座谈,认为“这是一次精彩的成功的展览”。这次展出后,中国美术馆作价收藏了工艺作品305件,并向县委、县政府写了感谢信。
1983年6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举办了“洛川民间剪纸展览”,县文化馆举办了“洛川民间美术讲座”。
1985年延安文联应中央美术学院的邀请,组织7位民间剪纸艺术家去讲课,洛川县王兰畔、王秋红赴京讲课并作剪纸表演,受到热烈欢迎,中央电视台录了像,并在新闻联播中播放了实况。
1989年7月,凤栖镇北街韩菊香(60岁),随省旅游局陕西旅游宣传代表团在香港宋城表演面花、剪纸等民间技艺,历时1个月。
1990年3月,杨梅英获省面花剪纸电影大奖赛面花二等奖。
三、民间戏曲活动
洛川群众历来喜爱秦腔、皮影、线戏。民国时期,在一些中心村镇,有戏曲爱好者自发组成的大戏“自乐班”(俗称家戏),在节日农闲时自娱自乐,如土基街、青牛村、洛安府等村社的自乐班演出活动比较经常。
建国后,虽有县剧团下乡巡回演出,仍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洛安府、土基等地自乐班仍经常应邀作营业性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自乐班被禁,代之以编演现代小戏、文艺节目的业余宣传队兴起。1978年后,民间自乐班恢复活动,先后有屯里村孙百有、太夫原村薛文房等民间业余剧团,除在全县演出外,还经常活动于甘泉、志丹、吴旗、安塞等地。
皮影班戏,俗名影子戏、灯碗影子,由于它人员精干,演出方便,一般10人左右,能深入边远山区,家庭院落,备受群众喜爱。建国前,全县有金盆村的周焕堂,白牛村的曹文江,居生村的赵昌盛,好音村的赵耀宗,作善村的屈九成,冯家村的冯箱主,城关东街的屈洛儿等,18家皮影班社活动,以碗碗腔为主要唱腔,故有灯碗影子之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