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以汉民族为主体。汉族是从汉朝以后近两千年来汇合多种民族而成。
历史上汉民族的兴旺和发展,对白水影响大的,主要是秦汉时期。一方面是一些汉族人民,为了躲避政府沉重的税役,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移动,而以游牧为主的周边少数民族,向往汉人居住地区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向内地移动。另方面是战争的强行迫徙。汉武帝元狩年间,霍去病两次出伐匈奴,迫使匈奴昆邪王率数万人内附,其中,不少人就定居在白水。如林皋公社的李原子村、县东的胡家尧头等。本县当时迁来定居的主要是匈奴和氐族。前赵刘曜(匈奴族)将其父葬于白水。苻坚(氐族)将张蚝之孙广武将军□产于前秦建元四年(前137)于白水与宜君之间立《广武将军□产碑》,又名《立界山石祠碑》,随之而迁徙者还有不少。灭后燕后徙“关东豪杰及诸杂夷”10万户于关中(《中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下735页)。
中华民国代替了清王朝后,清朝的满、蒙、汉三个民族等级之成法自然在革除之列。中华民国政府申明,汉、满、回、藏、蒙是民国的五大民族,以它们为代表的“五族共和”表示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人”也才正式改称“汉族”。
白水和关中地区一样,由于长期受封建主义束缚,民族发展得不平衡,特别是少数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建国)后,为各民族的繁荣昌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水有6个民族,即:汉、回、满、蒙、藏、土家族。
范文澜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一文中指出:“从前大汉族主义的历史家,除了战争很少提到我们兄弟民族间的彼此关系,这种状态是极端错误的。因为我们兄弟民族间最重要的关系是文化交流,各种文化汇集混合,才形成了光辉无比的中国文化。”当然,伟大的中国文化主要是汉族的祖先几千年劳动的果实,但不完全是他们独立创造的,各兄弟民族的祖先或多或少也有贡献。在农业方面,兄弟民族不但介绍进来了新的家畜一一驴骡(《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奇畜,即驴骡也”。),而且介绍了许多新的农作物。秦汉前后,中原作物种类只有黍和耒(小麦)。后传入高梁、玉米、花生、芝麻及瓜果蔬菜,如葡萄、蚕豆、大蒜、黄瓜、胡萝卜、石榴等等。在食品制作方面,首先是磨面。秦汉以后才传入中原,不但增加了膳食的种类和滋味,并使麦粉易于消化,易于吸收营养。今吃的馒头(蒸馍)、汤面、蒸饼、水饺、馄饨等相传其法是从外族传入。在服装方面,古代汉族称上衣下裳,宽领褒袖,是很苯重的,尤其不宜于作战。赵武灵王初提倡采用“胡服”,逐渐成了中国服装的一部分。桌椅、歌舞等的传入,改变了汉族人民席地而坐的习惯。歌舞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容,而且增加了中国歌舞的优美,又互相融合,逐渐发展成为现今中国优美崇高的音乐。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各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我国的各个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都有自己的长处。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和汉族人民一起共同推动我国古代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不仅有汉族人民的伟大贡献,而且也有少数民族的贡献。但历代统治阶级出于阶级偏见,总是要搞种族歧视,制造民族隔阂。清朝年间,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是:“左汉右回。”若有械斗,处理办法是:“回伤汉民,一以十抵,汉伤回民,十以一抵。”由于对回民的过分欺压,激起回民组织起来反抗。清同治六年(1867),白水知县纠集民壮攻打回民起义军,加深了回汉矛盾,后回民起义军查捕民壮,伤害百姓甚多(详见《军事志》)。除此,回汉人民在长期相往中,彼此有所了解,关系尚好。民国时期,收水村回民宋杰会善于处理回汉纠纷,因而汉民不仅在生产、生活方面帮助回民,特别能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