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有汉、回两个民族。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有回族3户36人。民国期间,特别是建国后,蒙、苗、壮、朝鲜、满、侗、白和毛难族迁入。到1982年,少数民族共287人,占总人口0.25%。
明洪武初年,移民定居。永乐二十二年(1424),守兵解甲务农。军民融合,繁衍相延。
汉族,多来自山西洪洞县。西太渡村张氏祠祭祖石刻载:“西太渡张姓源于汾州洪洞县,始祖分派于明时,一落朝邑仓西郡,一来阌乡太渡村(今属本县),瓜瓞相生……。”西北村汤姓、北歇马村徐姓家谱记载,都是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分别沿袭二十四世、十六世。今安乐地区的汤姓,凹里村的徐姓,亦系同一始祖。代字营乡的孙、赵、周、侯姓,南头乡的郭、郑、万、袁、贾、燕姓,太要镇的郭、马、王、熊、盛姓,吴村乡的白、贠、周、任、关姓,高桥乡的董、杨、屈、冯姓,桐峪镇的翟、党、黄、刘、金姓,港口镇(包括城关镇)的戴、梁、张、赵姓和安乐乡的杨姓均为同祖聚居的大户。星散分布在城乡的姓氏:李、吴、陈、朱、沈、孔、曹、章、魏、师、陶、姚、武、汪、宋、韩、雷、薛、谢、胡、山、聂、蔺、辛、茹、闵、陆、纪、亢、方、房、詹、阮、黑、程、成、呼、傅、吉、严、唐、乔、焦、卜、樊、蒲、邓、卫、龚、苏、柳、鹿、祁、郎、高、齐、郝、何、别、于、余、贲、黎、秦、吕、崔、毛、孟、安、范、夏、钱、田、潘、史、殷、鲍、宁、华、钟、许、扈、彭、段、石、岳、翁、蔡、江、姜、毕、兰、叶、芦、杜、温、罗、谈、洛、骆、苍、同、童、尹、向、常、萧、蒋、廖、倪、刁、牛、尚、庞、贺、席、窦、邱、习、丁、俞、阚、欧、司、甘、施、柯、井、景、梅、伊、季、仲、左、解、车、智、诚、顾、种、管、邹、畅、麻、寇、谷、尤、强、柴、单、昝、史、宣、林、司马、欧阳等150余姓。
少数民族的姓氏:席、金、马、巴、牧、孙、李、吕、解、沙、同等。其中:席自南、金自芳明初分别来自江苏、江南任卫指挥定居潼关,系席、金姓的先祖。马二保原籍河南洛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移居本县。其他姓氏分别因清代末年灾荒,民国二十七年(1938)豫郑黄河花园决口、三十一年(1942)河南荒旱和三十八年(1949)后,经商或工作,来县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