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道教属全真派,留发出家,不再嫁娶。
华山道教活动极为庄重。日设早坛、中坛和晚坛。“三坛”活动均由各庙道徒在本庙举行。上课、诵经、奏乐,纪念诸神,祈求国泰民安。
农历三月十五日的华山古会是道教最为隆重的朝拜盛会。古会前夕,各地善男信女携供物、钱款、香表、爆竹纷纷而至,亦有众多观光游客。高潮期,日达10万之众。是日各庙游客盈室,香烟缭绕,诵经之声不绝于耳。
“开光”为华山道教最为隆重的法事仪式之一。即新塑神像时仅留两眼不塑,选择吉日,请各地道家名流,召集道徒,当众点睛,有“开眼见光明”之意,谓之“开光”(亦称“开眼”)。1988年,华山道协为玉泉院新塑神像“开光”,并举行了“开光”仪式。
县内除华山为道教聚居地外,道教还有零星分布。孟塬镇蒲峪口的大罗庙,敷水镇台头村的药王庙,桃下镇东峪口的药王洞,竹峪口的华佗庙,五方乡桃峪口的祖师庙等,均有道士住持。香火延续到解放初期,后渐衰落。其中有些庙宇至今尚存;有些在“文革”中被拆除。
第二节 佛教
唐代,本县佛教颇为兴盛。唐贞观三年(629)南姚村建圣容寺,贞观五年(631)建净居寺、宝积寺、开花寺、观音寺、大悲寺等。后周显德年间(954—960)东平洛村东南建造了海乾寺。明正德元年(1506)至嘉靖元年(1522)方山寺(今敷水镇桃园村西南方山峪口历经16年建成)。万历二十六年(1598)萧太后为高僧高蓬莱兴建了报恩寺,占地百余亩。明清后,本县佛教日趋衰落,至1949年,县内仅有和尚4人、尼姑20人。较完整的寺院有3座。今仅存方山寺,有上殿一座,两厢房各三间,老尼3人长住主持。1990年,境内佛教信徒约有百人。但尚无教会组织。
第三节 伊斯兰教
唐时,县内回族人数很少,仅有数十人。五代之后,教徒逐渐增多,并从甘肃聘请阿訇,举行宗教活动。清咸丰年间(1851—1861),教徒有到400多人。清同治元年(1862)华阴伊斯兰教不堪民族歧视,在阿訇任武率领下,与捻军协同抗清于河南、甘肃等地。1864年,回教起义被钦差大臣左宗棠镇压,本县回族人数大减。民国二十三年(1934)后,教徒逐渐增加到29人,修复了清真寺,开展宗教活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