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传入中国,蒲城县始于何时无考。北周以来,佛教寺院在蒲城大兴,唐时鼎盛。宋熙宁六年(1073),椿林乡《寿圣院敕额碑》中记载:“奉准敕应今日已前,诸处无名额寺院宫观,已盖及三十间以上,见功德佛像全者……将与存留……蒲城等三县各称捡到本县界寺院共二十八所。”佛教寺院到清末开始渐衰。民国年间,经政府核准备案,曾成立佛教会,会址设城内慧彻寺(今蒲城中学院内),主管人有王昆山、原东山、雷凌汉,有信徒20余人,其宗旨是:“拟于各乡设阅经处,派人讲读,以资宣传。并拟募化捐款,举办各种慈善事业,以期利益余生。”此会并非正统佛教,基本上是儒、佛、道三教归一。解放后,佛教在蒲城基本无活动。兹就历来寺院作一记述,以窥过去佛教活动之一斑。
圣母寺 俗称“敬母寺”,曾改名“福田寺”。在保南乡敬母寺村。寺院早毁,有北周保定四年(564)四面造像碑一通,碑文二百余言,叙述造像经过,像主姓名中有公卿将士、朝廷大臣、庶民百姓,可见当时佛教之盛。碑文僧职名目繁多,有坛越主,都邑主,左、右箱邑正,大邑主,左、右箱典座,左、右箱斋主,左、右箱化主,左、右箱唯那、都唯那、大化主,左、右箱香火等。从造像看,佛像亦不少。至唐时,又立经幢两通,一为高宗龙朔元年(661),立于寺东,今字迹漫漶,不可辨认;一为德宗贞元五年(789),立于寺西,现字较清楚。宋、金时,又为圣母寺赐额、造像。1992年在敬母寺村又发现明时《金峰和尚塔记》,记述金峰和尚身世及其任僧会情况。清嘉庆十五年(1810),又有《圣母寺禅院达智禅师塔铭》,颂达智“歧黄妙术,济世良方”,记述寺院“殿宇辉煌,晨钟暮鼓”,此寺自北周至清,久盛不衰。至民国初,寺内殿宇房舍尚完好。民国30年(1941)奉上令拆寺修建学校。
慧彻寺 在县城西南角,现蒲城中学所在地,称“南寺”。此寺建于唐初,现仅有唐贞观无年(627)宝塔一座。寺内原有罗汉阁,早毁。民国30年(1941),拆寺创建蒲城中学。
崇寿寺 原址在县城北庙西侧,称“北寺”,与北寺塔相对。此寺建年不详,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重修,绍圣三年(1096)建塔,以后屡有葺补。曾挂金兀术所书匾额。民国30年(1941)创建县立中学筹集物资时拆毁。
准提庵 建年不详。原址在现城关工商所所在地,民国元年(1912)设蒲城县商会于此,原建筑今已不存。
寿圣院(寺) 一在坡头乡六井村,唐时称“具缘寺”,宋熙宁二年(1069)赐额“寿圣院”;一在安王村,金大定年间(1161~1189)奉敕建,清光绪时,被当地人改为“三神庙”;龙池乡的东社村、龙阳镇的汉帝村、马湖乡的马湖村、蔡邓乡的蔡邓村、翔村乡的池阳村等,也有过寿圣寺。解放前均毁。
广济院(寺) 在椿林乡护难村。始创于宋崇宁五年(1105),落成于大观元年(1107),为当时名刹,内藏古经甚多。据寺院落成立碑记载,寺正殿9间,有大佛三尊:文殊、普贤、阿难迦业。东廊舍14间,有文殊事从13件;西廊14间,普贤事从全。共计房舍62间半。金大定七年(1167)颁示院额。民国30年(1941)被当地保公所占用。现为护难村小学,仅存碑石数块,被砌墙壁或铺地面。
龙泉寺 在兴镇,原址在兴镇初级中学分校院内。系金大定四年(1164)建。80年代发现的清康熙十七年(1678)《包修佛教功德小引》云:“夫龙泉寺者,乃名刹也。建自隋代,敕修盛唐,再创明纪,重新大清,屹立于是镇之中。”又据残碑记载,乾隆十二年(1747)再葺补重修。1990年又在兴镇剧场(原关帝庙)发现有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修龙泉寺暨圣母药王寝殿碑记》记载:“兴镇为吾蒲名区……龙泉寺创自唐贞观之十有三年(639),圣母庙、药王殿则始于大明之中叶也……故斯镇之寺自唐历五代,宋、元、明及我朝创修补葺不知几次,至道光末年而庙宇遂恢廓矣。不意同治元年(1862),逆回乱关中,三神之庙俱成焦土。”另据碑石记载,县境甘泉、常乐亦有龙泉寺。均毁。现唯常乐有金时宝塔。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