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境内人口虽有增加,但很不稳定,变化规律呈周期性增减,波浪式起伏。
春秋时期,境内白翟人居住,以游牧为生,迁徙不定。
秦时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走匈奴,士兵散居县地,并徙内地罪人居住,变牧地为耕地,县境内人口增加。
西汉武帝时,大举徙民实边。出动60万兵卒,屯田上郡等地,境内人口又有增长。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人口大量死亡,黄河流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东汉永和五年(140)与西汉元始二年(2)相比,人口减少了90%以上。
唐初,生产力得到发展,人口增长很快,天宝元年(742)与贞观十三年(639)相比,人口增加了9456人,平均每年增加91人。
元朝,由于战乱和种族歧视,人口大量南迁,造成境内人口锐减。元代皇庆元年(1312)仅有327户,4733人。
明初,几次向境内迁徙人口,据葭县螅镇乡荷叶坪村李氏家谱记载,其先祖于“明永乐二年(1404)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民间也有祖先由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传说。明弘治《延安府志》载,十四年(1501),葭州1073户,36579
①。较元末增长了数倍。崇祯年间,无年不灾,饥民食尽树皮,甚至吃白石粉,流亡者众,人口大量减少。
清初人口明显增加。乾隆四十年(1775),境内有18421户,92127人。嘉庆十年(1805),有19041户,96754人。30年人口增加了4627人。同治六年(1867)三月,回民起义军攻入境内,战争蔓延二年半,人口又急剧下降。
民国初期,人口逐年增加。1912年有65284人,1928年有118374人,与1912年相比增加53090人,平均每年增加3318人。1948年,因战争和旱灾,人民生活困苦,政府组织移民,移出全家1938户,半家1384户,单身1008户,共12174人。1949年有110831人,与1948年相比,减少16424人,减幅为1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增长较快。2005年比1949年人口增加了2.45倍,达到271008人,净增160177人。
/注释①>本志中所记葭州人口、面积等数宁均为州直属地域内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