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候
佳县深处内陆,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差较大。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较丰富。干旱是佳县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多发生在春夏。降水年际变化率大,相对变化率达80%,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只能满足农作物需水量的1/2。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水分利用率极低。冰雹多发生在农作物生长旺盛的6、7月和成熟时的9月,平均每年1.6次,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霜冻和倒春寒较为严重,也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
辐射据气象站14年(1969年~1982年,1982年以后取消辐射测报业务)的统计,多年平均年辐射总量为142千卡/平方厘米·年。最多为148.7千卡/平方厘米·年(1974),最少为133.8千卡/平方厘米·年(1977)。最多与最少年份相差14.9千卡/平方厘米·年。季节变化以春夏两季最强,占年辐射的64%,正值作物生长旺盛期,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初秋开始减少,对秋作物的成熟不利。目前主要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为:谷子0.1%,大豆0.36%,马铃薯0.28%,玉米0.24%。
日照 1969~2005年37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710.7小时,每年1~12月历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别为206.2、189.6、214.8、236.3、272.2、264.4、251.3、239.8、223.4、216.6、198.2、197.9小时。其中5月份最多为272.2小时,2月份最少为189.6小时,月际差为82.6小时,年际变化为2376.8(1992)~2977.4(1997),年际差为600.6小时,1990~2004年平均日照为2687.4小时。气温大于零度期间的日照2046.8小时,占年总日照实数的75.5%;气温大于或等于10℃期间的1607.5小时,占年总日照时数的59.3%。4~10月份作物生长期,各月日照均在220小时以上,对作物生长较为有利。夏季6~8月,降水较多,高温多雨,利于农作物生长。
气温 1971~2000年30年平均气温为10.2℃,年际变化9.2(1984)~11.7℃(1999),相差2.5℃。近年来有气候变暖趋势,据1990~2004年15年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0.5℃,比1990年前增加0.6℃。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2.1℃(2005.6.22),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4.4℃(2002.12.27)。
最热月平均气温24.7℃(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7.2℃(1月)。日温差较大,全年平均相差11.4℃,5月份高达13.5℃。境内平均气温西北低,东南高,南北相差0.5~1.0℃,东西相差1.5~2.0℃。佳芦河以东靠近黄河沿岸和乌龙河以南地区,年平均气温9.0~10.0℃;刘国具以西的上高寨、王家砭、朱官寨一线年平均气温8.0~8.5℃。最高值出现在县城附近。
佳县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生育期都在155天以上,大于等于0℃的气温按80%保证率计算有260天,一年一季农作物外,仍有100天左右的农作物可生长期。如果合理安排早熟品种复种或进行2年3熟耕作,从积温和生育期上看是可行的。
早霜平均始于10月10日,最早9月22日,最晚10月27日。平均晚霜终于3月23日,最早2月15日,最晚4月24日。平均无霜期为199天,最长245天(1974),最短172天(1994),年际差为73天。
地温 据1971~2004年气象资料分析,佳县年平均地温12.4℃。1月最低,平均-8.1℃;7月最高,平均28.7℃。极端最高地温68.7℃,极端最低地温-32.4℃。10月至次年2月,地温自表向下层逐渐递增;3月至9月,地温自表向下逐渐递减。
降水及其分布 1977~2000年年平均降水量386.6毫米,折合总水量7.84亿立方米。最多年576.3毫米(1978),最少年235.7毫米(1972),年际差为340.6毫米。降水年内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8月份降水最多,多年平均值90.6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4。夏季虽然雨水多,但不均匀、不稳定,伏旱时有发生,庄稼常遇“卡脖旱”;或因降水强度大、雨势猛,雨水从地表流失较多,利用率不高。冬季最少,多年平均值仅15.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4%。
境内降水大体由北向南递增,由东向西递减。黄河岸边的佳芦镇、木头峪、峪口、螅镇等地年降水量380~420毫米;西北部的兴隆寺、王家砭、方塌、上高寨等地,年降水量390毫米~400毫米;乌镇、店镇一带,年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上;刘国具、朱家坬、通镇、朱官寨一带,年降水量在375毫米以下。最低值在通镇,年降水量为352.4毫米;最高值在木头峪,年降水量为417.5毫米,相差65.1毫米。
降水日数与强度境内多年平均降水日数(≥0.1毫米)68.1天,逐月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以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8月的降水量占首位,7月次之,但8月降水日数和7月相近,可见8月的降水强度比7月大。8月最大降水量曾达238.1毫米(1972);冬季各月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很少;秋季降水日数、降水量均较春季多。1977年8月5日暴雨量达108.1毫米。
降水变率 境内自然降水量变化明显,年降水相对变率为18%。4~10月相对变率为37%~61%,5月和10月最大,四季中以冬季降水变率最大。
蒸发 温湿度K=0.36,干旱指数为3.17,属半干旱地区。多年平均蒸发量2378.9毫米,是降水量的6.6倍,月蒸发量最大为421毫米(5月),最小为45.1毫米(12月)。
二、物候
由于不同季节的气温差异,生物和非生物呈现了不同的物候现象。3月5日至6月5日:惊蛰、春分一过,日平均气温2~3℃,冰雪消融,大地解冻,蛇、蝎、青蛙、蝙蝠、蚂蚁等虫类开始复苏,立夏前后,纷纷出巢,觅食、交配、繁殖,牛、驴、狗、猫发情交配;草芽吐露地面,杨柳枝梢泛绿;农民植树造林、播种豌豆和春小麦,农谚有“春分过后,种麦种豆”。谷雨至立夏间,日平均气温11.8℃,雷声始鸣,杨柳发芽,野草丛生,桃杏显蕾,布谷鸣叫,小燕归来;农民种植玉米、谷子、高粱等。5月下旬到6月上旬,日平均气温15℃左右,早晚温差13.5℃,农民播种洋芋等多种作物,农谚有“小满前,乱种田;小满后,光种糜子不种豆。”
6月6日至8月25日:炎热干燥,日平均气温24.7℃,多伏旱或降暴雨,间有冰雹、大风。牛、驴、羊等家畜换毛,植物生长茂盛,野花遍地,草木葱茏。8月以后,暑气渐消,昼夜温差增大,糜子抽穗,秋白菜下种。农谚有:“头伏蔓菁,二伏菜,三伏白萝卜长成怪(大)”。
8月26日至10月20日:日平均气温9.9℃,每月以7~9℃的速度下降。农作物成熟,开始收割,农谚有“秋分糜子不得熟,寒露谷子等不得”、“立秋果子暑退桃,白露的枣两头红”、“庄稼养过寒露不怨天”。10月上旬,早霜出现;中旬或降初雪,地表始冻,风扫落叶。小燕南飞,百虫蛰伏。
10月21日至3月4日:日平均气温-5.4℃,土壤冻结,野草枯死,河流冰封,雪花飘飘,多有西北风,农谚有“小雪流凌定流凌,大雪叉河定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