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983年全县土壤普查,共有5个土类,6个亚类,11个土属,43个土种,主要为黄土性土壤。
第一节 黄土性土壤
黄土性土壤面积2,490,444.63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9.883%。广泛分布在各乡镇,是新老黄土母质,经长期耕种、浸蚀、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土壤。土层深厚,质地轻壤,土体构造一般由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组成,该土疏松,耕性好,宜耕期长,保水保肥性能较强。有机质养分含量不等,且大都缺乏,土色一般较浅,比热小,导热性较差、土壤温度变幅大,早春地温回升快,发小苗,后期供肥较差。根据本县土壤质地仅分化一个亚类——黄绵土亚类。该亚类可分为4个土属。
坡黄绵土属:面积2,335,926.34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3.306%。分布在全县的坡地和梯田上。它是新黄土母质经人为耕作而形成的土壤。该土所处的自然及农业条件差,地形复杂,土壤普遍发育较差。土层深厚,质地均一,表层疏松,较保水保肥,适植范围广,有机质、养分含量一般较低,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应重视土的改良培肥措施,控制水土流失。本土属分为:坡黄绵土、草灌黄绵土、底黄薄层砾质黄绵土等4个土种。
二色土属:面积3,286.1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119%亩,分布在田庄、义合、白家崄、薛家峁、中角等乡镇的零星坡地、沟条地、梯田、平地、沟坝地。它是在新老黄土的混合母质上,经耕作而形成的土壤。该土质地较细,结构较为紧密,通透性差,保水保肥力强。雨后易粘着泥泞,干后易结块,较硬。耕性较黄绵土差,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少。种植范围广,产量较高,一般亩产200公斤以上,在改良措施上要多施有机肥料,多耕、深耕,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进一步培肥土壤。本土壤分为底黄薄层二色土、底红薄层二色土、底红厚层二色土、二色土等4个土种。
硬黄土属:面积124,223.73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483%,除韭园沟乡外,其他乡镇均有分布。由离石黄土裸露地表经人为耕作而形成的土壤。受侵蚀严重,熟化差,质地坚硬。耕作费劲,土圪塔多,保水、保肥性较好。水分渗透慢,水土易流失,土壤瘠薄,有机质、养分含量低。宜植范围小,产量低,一般宜作林牧地。本土属分为硬黄土、底红薄层硬黄土两个土种。
硬红土属:面积27,008.46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975%,分布在韭园、名州、吉镇、崔家湾、薛家河等乡镇。它是发育在老黄土或古黄土的土壤类型,俗称红胶土。质地属粘土,夹料姜,耕层薄,块状结构,颜色呈红色,地硬,不易耕作,土体结构紧密,根系少,透性差,保水保肥性好。不吃水,不耐旱。土性凉,有机质养分较缺,适种范围小,产量低,对作物的生长有一定限制作用。不宜种植农作物,可作林牧地。本土属只有硬红土一个土种。
第二节 淤土
面积116,981.52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222%。分布在全县各乡镇的川台地和沟坝地上,是黄土壤及其他物质受水侵蚀、搬运、沉积而成的土壤。土层厚度不同,淤积层次明显,质地因来源物质不同而不同。结构紧密,保水保肥能力强,适植范围广,作物产量高,耕性较好,耐干旱,地势平坦利于灌溉。土块较凉,孔 隙小,通透性较差。应大量增施有机肥,增加有机质、养分的含量。同时应深翻,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并应注意合理灌溉,防止盐渍化。淤土分两个土属。
淤绵沙土属:面积18,365.61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663%,主要分布在无定河沿岸和大理河沿岸乡镇的川地上,韭园、枣林坪乡也有零星分布。它是绵沙土经水侵蚀、搬运、沉积而形成的土壤。层次明显,结构紧密。有机质、养分含量较高,保水、保肥性能较好,耕性良好,宜耕期长,土壤疏松,利于作物根系下扎及生长。本土属分为:淤绵沙土、少砾质淤绵沙土、多砾质淤绵沙土、底沙浅位薄石层淤绵沙土、底沙薄层淤绵沙土、底沙厚层淤绵沙土、沙石底薄层少砾质淤绵沙土、淤灰绵沙土等8个土种。
淤黄绵土属:面积98,615.91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559%,全县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沟坝、川台地上。是由黄绵土淤积而成的。土质地轻,土层深厚、质地均一,土质肥沃,沉积层次明显,耕性好、耐旱,是一种较高产的土壤。但有些由于透水性弱,常有盐渍化现象出现。土粒排列紧密,保水、保肥力强。本土属分为:淤黄绵土、少砾质淤黄绵土、多砾质淤黄绵土、深位薄沙层淤黄绵土、多砾石绵沙底薄层淤黄绵土、底沙薄层淤黄绵土、深位薄石层淤灰黄绵土、底石厚层淤灰黄绵土、浅位厚石层淤灰黄绵土、少砾质淤油黄绵土、淤油黄绵土等11个土种。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