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歌
境内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质朴,曲调优美,富有粗犷豪迈、热情淳朴、亲切感人的特点,是陕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红》、《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更是陕北民歌中的经典之作。
境内民歌主要有小调、秧歌、水船曲、信天游、劳动歌曲、酒曲、民俗歌等。
(一)小调 在民歌中流传最广。境内民歌中小调约占三分之二,其歌名、词曲是固定的,以叙事为主,通常有场景和人物情节的述唱,歌词多为分节形式,每段三、五、六句不等。境内外较有影响的有《骑白马,挎洋枪》、《打倒日本龟子孙》、《咱神泉来了九支队》、《决心消灭胡宗南》、《几回眊你你不在》、《观花》等。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骑白马,挎洋枪》唱道:“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打日本顾不上。”1942年冬,农民歌手李有源用此调填新词,编唱出著名革命颂歌《东方红》。
(二)秧歌、水船曲 是闹秧歌和表演搬水船时唱的民歌。秧歌歌词一般四句为一段,由秧歌队领头人(伞头)或其他演员即兴编唱,末句众人齐唱相和。1952年,李有源赴绥德参加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期间,即兴编唱了一首秧歌:“人民高,人民贵,人民参加了文代会,人民的意见最宝贵,人民的江山万万岁。”庄重、大气,唱出了各界人民代表的风采。
县境一些地方过去有对唱秧歌的习俗。一次,沙坪村秧歌队赴李家圪台村联欢,李家圪台村秧歌队有意不出村迎接,也不去约好的广场联欢。沙坪秧歌队就过桥到村中来接。李家圪台秧歌队见状就唱道:“实不该,实不该,实不该老小们接待来。霸王桥上两盘龙,好似刘备接孔明。”沙坪村秧歌队马上以秧歌相和:“一请桃园刘关张,二请赵云定家邦。人说周瑜是好将,天下孔明扶汉王。”对唱往往互带贬意,影响团结,所以,这种形式后来就不多见了。
水船调则有独唱与对唱之分,独唱由扮艄公者演唱,对唱是由艄公与坐船姑娘对唱,歌词亦庄亦谐,别有情趣。独唱曲如“水船好比翠花宫,少年英雄把船登,花开能有几日红,青春爱的少年人。”20世纪20年代,螅镇荷叶坪村船工李思命编唱了一段水船曲,1944年,著名音乐家马可携“陕甘宁边区鲁迅艺术学院”其他同仁来境内采访时作了记录,后来由文艺工作者定名为《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被《人生》等电影和电视片作为主题歌或插曲,流传全国,堪称黄河绝唱。
(三)信天游 是人们融景抒情、即兴编唱的山歌。一般无固定歌名,歌词短小,曲调高亢悠长,多采用比兴手法,上句起兴,下句点题。如“一圪瘩瘩乌云遮满天,旧社会咱受苦人揽工逃难受可怜。”也有分节叙事体,如“山头上刮风树林响,有钱人挡不住哥哥的唱。哥哥唱歌妹妹听,受苦人爱的是受苦人。有朝一日翻了身,我和妹妹结个婚。”
(四)劳动歌曲 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唱和的民歌,境内主要有夯歌和船工号子。这两种歌曲均歌词简单、节奏明快、一领众和、多次反复,有凝聚群力、统一步调、鼓舞干劲的作用。船工号子流传于黄河沿岸的大会坪、峪口、木头峪、沙渠、关口、荷叶坪、螅镇等有渡口的村庄,如“哎,秦始皇走马筑边墙哟嗬,哟哟嗬;哎,你姐姐梳头打扮洗脸哟嗬,哟哟嗬。”就是典型的船工号子。夯歌遍及全县,多在修渠、打坝、砸地基劳动中唱和,分木夯歌和石硪歌两种。木夯歌歌词极简,以一处砸三夯为一节,如“一、二,啊啊,哎唉呀呼嗨,三呀么来,依么呀呼儿嗨。”石硪歌则是即兴编唱,词调轻松活泼,重举轻唱,形成强烈反差,如“咱们那拉起夯哟,嗨哟嗬嗨哟,再来它几家伙哟,嗨哟嗬嗨哟”。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硪歌调多填新词,如“同志们来拉起来,小小石硪往高摔”,“青年人那么年轻人,青年人拉硪有决心,拉起石硪舞半空”等。
(五)酒曲 即饮酒时唱的民歌。旧时,酒席宴上宾主间相互劝酒时,常喝酒曲,不能唱和者要认罚饮酒。如《四大对》:“问:什么上来一点红,什么上来象弯弓,什么上来数不清,什么遮住黑格洞洞?”还有《酒席筵前说喜来》、《金杯虽小分量在》、《看咱的冷酒慢招待》、《一枝梅》等亦传唱较广。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在饭庄、酒楼饮酒娱乐已为寻常,酒曲演唱小乐队应运而生,他们代表酒类生产厂家,免费为用户唱曲助兴,有时根据用户要求演唱流行歌曲,场面热烈,今非昔比。
(六)民俗歌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祈雨歌、跳神歌、上头歌、送儿女歌等。带有迷信色彩,是旧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研究民间习俗、风土人情的资料。
二、唢呐
唢呐在佳县传延数百年,逐渐形成三个流派。
一是县城王家唢呐班,属正宗的佳县长杆唢呐派。清末、民国年间,被官府定为“官吹”,为官方举行“迎春”、“打春”、城隍出府等活动伴奏,技艺精湛,境内久享盛誉,影响很大。其特点是吹奏严谨,鼓点密集,曲调简洁无华,音响雄壮朴实。代表艺人有王巨银、王生满、王吉胜祖孙三人。20世纪50年代起,佳芦镇马家墕村马甫朝、马甫云随县城王家唢呐班学艺,后分立马家墕唢呐班。该唢呐班马继星继承了王家唢呐班的吹奏特点,大量吸收其他门派的艺术精华,至今已成为佳县长杆唢呐派的代表艺人。
二是坑镇高仲家坬唢呐吹奏艺人高增前。高增前生于民国初年,其幼年得山西唢呐师傅真传,渐渐形成境内唢呐演奏的一个流派。该派使用的唢呐吹管短、碗子小,吹奏时指法灵巧,发音清晰悦耳,委婉如歌,宜在庭堂院落演奏。高增前还把晋剧中的唱腔、曲牌移植于唢呐演奏中,别有韵味。他的两个儿子高章顺、高楼顺“子承父业”,都是吹唢呐高手。
三是乌镇核桃树墕村和柴家岔村的唢呐吹奏艺人高自欢、柴随随。核桃树墕毗邻米脂县,高自欢9岁投师于米脂常石畔村著名唢呐艺人常文洲(《米脂县志·文化志》中记述甚详),把米脂和佳县的两种唢呐吹奏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自成流派。其吹奏善用吐音、滑音、颤音、花舌和加“花”等技巧,乐曲华丽优美、活泼明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派艺人又添新秀。乌镇柴家岔村柴随随、柴如存、柴如权三兄弟相继投师米脂常派,柴随随还到省专业学校学习深造,不断丰富和发展该派吹奏艺术。2003年,柴家三兄弟组成的吹奏班在“陕北佳县白云山秦晋唢呐大赛”上被评为“唢呐王”,并荣获一等奖。
三、宗教音乐
佳县宗教音乐分为白云山道教音乐和佛教笙管音乐两类。
白云山道教音乐(祥见第二十六编《白云山》)。
佛教笙管音乐,过去一直流传于大佛寺、开花寺等寺院,代表艺人有康明德、妙如、然法、元鉴。“文化大革命”中,佛教活动被制止,和尚还俗。20世纪80年代后期,佛教活动逐渐恢复,佛教音乐也通过各种形式传承下来,但活动时间和场所主要在庙会和民间丧葬仪式中。代表艺人有朱家坬乡李家坬村观音寺和尚能旺及儿子林孝,金明寺和尚定儿及徒弟捧旺、来中,通镇龙岩寺和尚石徐朝,还有在民间丧葬活动中学得和尚吹奏技艺的刘国具乡张家沟村张团清。
境内佛教笙管音乐与道教笙管音乐在乐队编制、曲牌名目、演奏方式、音乐特色等方面大同小异,这是佛、道互相学习、渗透的结果。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