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城
县城古名五交城,因五路五水而得名。两晋时期的五路为:东经牛武通定阳(今宜川县);东南经交道鲁家庄红火店、相思铺往洛川县旧治(今旧县)通华州;南经姚家原、石家河、故县、三川驿通杏城(黄陵县)往铜官(铜川);西经羊泉、张村驿、黑水寺、河上原通甘肃庆阳;北经雕阴故邑通延安。五水为:洛水、牛武水、采铜川(大申号)水、秋家沟水、消散坡水。五水在城的东北部形成“水”字形。《鄜州志》称后二水为大小寨门。
东晋前秦(351—394),苻坚始建五交城,隶属三川县。隋开皇三年(583)五交城设置洛交县。隋大业三年(607)鄜城郡自杏城迁至五交城,改称上郡,唐改上郡为鄜州以后,鄜州城便取代了五交城的名称。民国元年(1912)废州设县,又改称鄜(富)县城,沿用至今。
唐贞观年间,尉迟敬德任鄜州大都督时开始扩建城池。东临洛河,西依龟山,南至贺家沟口(现公安局驻地南侧),北至秋家沟口(现长庆油田指挥部北侧)。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0.5公里,周长5公里。城南为南教场,城北为北教场。军事监察驻城南河东(监军台),鄜州城为陕北繁华要地。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1941年视察鄜县时著有“霜笼鄜畤月如勾,玉女泉清水自流,宝室钟声依旧在,千年遗韵想唐初”等诗词6首。富县至今流传着敬德修城造塔的轶闻趣事。宋代名将韩奇、范仲淹也曾先后修城。元代改筑内、外二城。明孝宗弘治初年(1488)知州戈牧最后竟成了筑城工程,并为四门题字命名:东曰“东作”,西曰“西城”,南曰“迎熏”,北曰“拱极”。
沧桑洛水毁鄜城,清雍正元年(1723)洛水暴涨,冲毁城池,仅存南关一隅,即废州设县以后的鄜县城。
今富县城区由老城、南教场、北教场、沙梁、茶坊5个部分组成。富城大桥、兰宜公路大桥把洛河两岸的5个部分连成一片。主干街道从茶坊街东端川口村至南教场瓦窑沟口,长达5公里。10里长街,柏油铺路,瓷砖彻道,楼房林立,中槐成荫。1989年长住居民4100余户,人口18500余人。其中城镇居民2918户,12915人。中共富县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县人民武装部等党政军机关驻城内。中央省地驻城区单位有:长庆石油勘探局、延安地区乔北林业局、延安地区地下水工作队、延安地区硝铵厂等。
城区工业有:化肥、农机、建材、木器、造纸、印刷、粮油加工、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等。城区交通:汽车站位于茶坊街东,火车站位于北教场。客货运输汽车可直达山西临汾、甘肃庆阳及榆林、西安等地;长庆石油勘探局开设城区公共汽车1辆,南至南教场石油职工医院,北至秋家沟汽车运输大队,途经城内和沙梁。商业贸易有百货、供销、食品、饮食、石油、烟草、药材、农机、粮油、物资等国营、集体、个体商户200余家。农历每月逢一、五为集会日。古庙会为农历八月初二,为期三天。今每年国庆节前后举办7—10天物资交流大会。中小学校有富县第一中学、沙梁中学、石油职工子弟学校(中小学二部制)、城关小学、茶坊小学、北教场小学等,在校学生5100余名。有书店、电影院、广播、电视、体育场、图书馆、秦腔剧团、职工俱乐部等。有富县人民医院、石油职工医院、城关诊疗所以及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风景名胜有:塔寺晨钟、玉女垂扬、圣佛晚照、莲池雨涨(鄜州八景中的四景)等。
富县城既是全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又是延安地区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古有唐代宝塔、铜钟,今有现代桥梁建筑,是个古老而新型的县城。
二、乡镇
富城镇
驻城区南教场,辖15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两个居民蚤员会,4055户,16618口人。其中农业人口5816人。总面积12.99万亩,农耕地1.26万亩,由太安原和城区川道组成。太安原为“五指原”之拇指,主产粮食,城郊川道地区广种蔬菜瓜果。有镇办企业9个,村办企业14个。1989年,粮食总产2394.85吨,亩产168.17公斤,生产蔬菜2104吨。农村经济总收入69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7.99元,为全县之首。
茶坊镇
宋代在交通要道设茶铺,故名茶坊。为鄜州迎进送出之门户。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视察鄜县时曾写有《茶坊新市场》诗词一首:“翻新集市避茶坊,拥抱三川汇万商;半面乡村风俗好,斜阳影里下牛羊。”县级企业公司80%聚居茶坊。茶坊不仅是交通商贸重地,而且是振兴富县的信息窗口。辖15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一个居民委员会。全镇有1957户,8319人,其中农业人口6206人。总面积18.46万亩,农耕地1.54万亩。1989年,粮食总产3587.1吨,亩产204.18公斤,生产蔬菜234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71.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1.13元。战国时期的雕阴城邑在镇北黄甫店村南西侧。
牛武镇
汉代董翳筑城训牛以备军需,故名牛武城。辖17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1547户,7150人。总面积56.5万亩,农耕地1.56万亩。1989年,粮食总产2490.6吨,亩产217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366.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1.71元。地处林区,广产木材和煤炭。有牛武、西渠两个县属国营林场和煤矿、水泥厂等县属国营企业。
张村驿镇
古代传递军书公文的驿站。1935年为中共中宜县委、中宜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直罗战役前夕中共中央军委会议在张村驿召开。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视察时曾著有题为《张村驿》诗词一首:“长流清湍葫芦河,好似江南风景多;愿效李冰兴水利,桑麻万顷并嘉禾。”辖15个行政村,97个自然村,2966户,13820人。总面积42.7万亩,农耕地3.01万亩。1989年,粮食总产6935.5吨,亩产249.48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72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3.81元。张村驿街东西长1.16公里,700余户,3000多口,为富县西部第一重镇。县级机关均设有直属机构。盛产线麻,罗儿山核桃个大、皮薄、肉香,为优质良种。
直罗镇
汉置直路县,因秦直道而得名。隋代上郡(鄜州)太守崔仲方筑城开渠,教民秧禾。唐设直罗县,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先后涉足直罗。1934年3月中共鄜县第一个党支部在直罗南川李家沟成立,同时建立苏维埃鄜西革命委员会。1935年11月毛主席、周总理亲自指挥“直罗镇战役”,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今直罗镇辖13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1946户,8764人。总面积156.32万亩(含槐树庄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24.92%,农耕地1.9万亩。1989年,粮食总产5083吨,亩产268.94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64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元。盛产稻米,唯小河子最佳,曾为贡米。名胜古迹有宝塔、石泓寺等。省属国营槐树庄农场驻直罗镇地域。
洛阳乡
地处境内洛河下游川道。辖13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869户,3701人。总面积9万亩,农耕地1.2万亩。1989年,粮食总产1437吨,亩产134.68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93.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8.97元。盛产梨、桃、红枣和花生。富县第一个中共党员、第一支革命武装创始人王树勋(王创业),系洛阳乡田厢村人。
交道乡
交通要道,故名交道。交道原末端溪水界子河,为洛川、富县的分界线。毛主席说:“鄜县有条界子河,河南河北大不一样。”抗日战争时期,界子河以南为国民党统治区,以北为陕甘宁边区,故富县被誉为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今交道乡辖19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2355户,10326人。总面积20.28万亩,农耕地2.6万亩。1989年,粮食总产5460.41吨,亩产228.49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551.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89元。盛产小麦和苹果,年产苹果100多万公斤。
岔口乡
1934年4月苏维埃鄜甘革命委员会在大申号成立。大申号原名羌村。唐代诗圣杜甫因“安史之乱”移居羌村,著有“羌村三首”。建国前后设大申号区,区府驻地岔口。后改为岔口乡。岔口乡地处县城北部,与甘泉府村接壤,辖11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826户,3698人。总面积30.88万亩,农耕地1.14万亩。1989年,粮食总产2195.17吨,亩产223.31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6元。适宜发展畜牧业,为县养牛基地。大家畜存栏1705头,其中牛1254头,生猪存栏1487头,羊子存栏5444只。
张家湾乡
地处县境西部,属子午岭林区。西以子午岭分水岭和葫芦河以北的关山梁为界与甘肃合水相邻。大麦秸沟的油松、八卦寺的水桐为优良树木良种。文物古迹有:松树沟群佛,八卦寺群塔,油坊头白骨塔等。1947年国民党侵犯陕甘宁边区,中共鄜县县委、县政府、县游击支队进驻碾沟川八卦寺,领导全县10个游击大队转战西部山区。张家湾乡政府驻地王家角,辖17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1927户,8624口人。总面积186.7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9.76%。农耕地1.77万亩。1989年粮食总产4462吨,亩产290.23公斤,为全县之首。农村经济总收入409.35万元。适宜发展畜牧业,为县养牛基地。存栏大家畜4099头,其中牛3053头,生猪存栏3162头,羊子存栏8650只。
寺仙乡
《鄜州志》记载为四仙。相传四位仙家在其高台玩棋赏月,故名四仙。村东南有仙人台遗址。《仙台夜月》为鄜州八景之一。今辖13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1272户,5105人。总面积16.39万亩,农耕地1.62万亩。1989年,粮食总产2892吨,亩产216.8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306.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8.61元。
南道德乡
东晋时期,赫连勃勃所修行军运粮道路(夏古道)在境内的南端,故名南道头。《鄜州志》记载为“道头”。今辖10个行豉村,14个自然村,807户,3540人。总面积7.08万亩,农耕地1.14万亩。1989年粮食总产2052.65吨,亩产221.91公斤。经济总收入25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8.61元。
北道德乡
“夏古道”在境内的北端,故称“北道头”。《鄜州志》记载为道头寨。1935年11月“直罗战役”前夕,毛主席、周总理率领的中央红军和红15军团以及中共陕甘省委、陕北特委、鄜县县委、省苏维埃政府、县苏维埃政府全部云集北道德,北道德一时成为“红色之都”。今辖17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1745户,7896人。总面积24.7万亩,农耕地2.41万亩。1989年因遭冰雹等自然灾害,粮食总产2078.78吨,亩产88.17公斤。经济总收入214.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3.16元。北部照八寺高地海拔1390米,为境内洛河、葫芦河流域之间“五指原”的手掌,相传可遥望周围八个寺庙,故名照八寺。
钳二乡
地处“五指原”的食指部位,辖22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2068户,8958人。总面积17.7万亩,农耕地2.54万亩。1989年,粮食总产4448.5吨,亩产200.84公斤,经济总收入49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4.47元。
羊泉乡
地处“中指原”中部,为原陕甘宁边区的模范区(太乐)。边府主席林伯渠1941年著有题为《太乐区》诗词一首:“原如五指向南伸,长护边垂靖冠氛;古驿斜阳夕照里,经冬翠柏尚森森。”今辖27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3438户,14668人。总面积16.33万亩,农耕地3.43万亩。1989年,粮食总产7098.4吨,亩产210.44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875.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8.85元。盛产小麦,1989年小麦亩产208.5公斤,总产3627.9吨,占全年总产量的51.1%,经济总收入和小麦生产为全县之首。
吉子现乡
位于“中指原”南部,东南与洛川、黄陵接界。境内有长城县遗址故县和三川县遗址三川驿。今辖18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1679户,7065人。总面积11.16万亩,农耕地1.97万亩。1989年,粮食总产3793.8吨,亩产213.13公斤。经济总收入3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2.87元。盛产油菜和苹果。1950年新城村农民王春和首次从洛川县阿寺村引进苹果苗木,栽培成功,进而创建碾子头果园,成为富县苹果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