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1年,区内人口发展的特点是:数量急剧增加,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寿命延长。整个人口的发展趋势,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7),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稳定,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人口迅速增加,死亡率减少,为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年平均增长幅度6.7%。
第二阶段(1958—1961),因“大跃进”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死亡与生育处于自然增长低谷期,但为人口机械变动影响所遮蔽,1961年后,总人口增长16.28%。
第三阶段(1962—1970),其中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人口生育失控,出现盲目增长,为第二个人口自然增长高峰期,到1970年人口累计净增216987人,比1949年增长142.89%。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压力。
第四阶段(1971—1986),为人口增长得到初步控制期,这一时期,平均增长幅度为3.33%。
第五阶段(1987—1990),本区计划生育得到进一步加强,是人口有效控制期,平均增长幅度降至1.46%。
全区的居民和农民,除当地人外,来自祖国四方八面,共有21个民族。当今秦都区的文明昌盛,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长期努力创造的结果。
建国后,标志着一个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人口类型的确立,推动了本区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的周期性的平稳通过。
境内在清代、民国期间,有三次因机械变动引起人口大规模减少,一次是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因清政府镇压回民起义及太平军、西捻军;一次是民国十八年(1929)大饥荒;一次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发生疫病,均减少数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口机械变动,1953年至1959年因迁移减少548人;1960年至1966年因迁移增加81256人;1970至1980年因迁移增加23137人;1980年至1990年因迁移增加733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