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其它河流
一、沣河
发源于西安市长安县南、秦岭北麓的沣峪。流经长安、户县,由沣西乡吴家庄进入本区境内,北流至铁桥折向东北,至沙岭村东北汇入渭河。
沣河是境内第二大河,也是渭河的重要支流。全长82.8公里,境内流长13.1公里;河床宽度80—250米,比降0.77‰。年平均流量8.2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00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710立方米/秒,最大流速2.34立方米/秒,最小流速0.043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为1600立方米/秒(1957年7月16日)。近年来断流天数达160—240天。年径流量2.6亿立方米,年平均泥沙含量62.88公斤/立方米,输沙率1.635吨/秒,年输沙量0.52亿吨。
历史上,沣河灾害频仍。每逢多雨涝年,两岸村庄农田常遭决口溃堤之祸。例如唐景龙三年(709)七月大雨,沣水暴涨,秋禾损失严重。清同治七年(1868)六月十六日,沣河决堤,南乡水深数尺,房舍淹毁甚多。光绪十五年(1889)夏秋之交,苍龙、沣、漆渠等河水涨,淹南乡小章等16个村庄禾苗100余顷。二十四年(1898)六月十六日,大雨成灾,渭河南一片汪洋。宣统二年(1910)八月,沣河决堤,秋禾被淹。民国二十年(1931)8月,沣河三处决堤,田禾被淹,交通中断。二十二年(1933)7月暴雨,沣河暴涨,吴马庄等村决口七八处,平地水深五六尺。1955年9月16日,沣河暴涨,受灾农田3.5万亩。1961年4月,沣河水涨,西岸决口,东岸排洪渠决口,淹没土地1.2万亩,倒房187间,淹死牲畜98头。由于沣河多次危害两岸人民,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多次整修加固沣河堤。尤其是1964年,原咸阳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劳力,经数月奋战,加固了沣河东西两岸河堤,并在提岸内外种植数十种树木,形成防护林带,杜绝了沣河决堤之患。70年代以来,因大量采砂,区境沣河中、上游河床平均下降2—3米,河堤被掏悬空,险情多有出现。
二、新河
系人工河,在钓台乡西南部。始于户县余下镇东南秦岭北麓,向北流经户县、长安,由钓台乡东江渡西折流入本区,流向北东方向,终止马家寨西北汇入沙河。新河全长40.8公里,境内长4.5公里,宽10米,流域面积287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14‰,平均流量0.3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0.12亿立方米。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长安与户县交界处地势低洼,多水患,长安绅士柏震藩请凿渠以泄积水。渠因人工开挖故名新河,其实属排水性渠道。
新河雨涝暴涨,天旱断流。近年因户县化肥厂污水排入河内,污染较重。
三、沙河
在钓台西南部。发源于长安县马王村,自东南向西北流经长安县,由钓台乡和兴堡入区境,至马家寨汇入渭河。全长11.65公里,境内长约2.4公里,河宽约200米,是沣河的分洪支流。当沣河流量超过400立方米/秒时开始分洪,渭河涨水时倒灌。沙河因河床系沙底而得名。
四、泥河
在钓台乡西南部。源于长安县客省庄西部,自南而北流,由钓台乡南米庄入区境,并在和兴堡入沙河。全长8公里,境内长2.4公里,河宽约6米,以河水多带泥沙而得名。近年来因地下水位下降,多干枯。
五、白马河
在沣西乡南部。始于沣西乡东张村西南,自西向东转为由南而北,流经东张村、八里庄、郭村,横穿西兰公路,至段村东北入渭河。全长7公里,宽约18—30米,为季节河,属一条排水渠道。近年来常年干枯。
六、斗门河
在沣东乡南部。发源于长安县斗门镇西部,南流经长安县域,自沣东乡赵家村入境,全长19.5公里,境内长6.15公里,河宽5米。近年因地下水位下降,常年干枯,成为一条排水渠道。
七、胭脂河
位于渭河北岸渭惠渠灌区。自兴平县庄头村北起,经惠址坊、南位村北、北马村南,由东村南入境。经渭滨乡宗家庄北、西里村北、王家北、两寺渡新村南折向东南,由两寺渡村西入渭河。主要排泄兴平、咸阳间洼地积水,系改建古河道而成,全长21.93公里,境内长7.75公里,设计流量4.88立方米/秒。
八、太平河(漆渠)
在沣东乡东南部。始于长安县樊家村,至西安市草滩农场西北入渭。该河从沣东乡胡家村入境,至渔王村出境,是一条排水性渠道。全长41.3公里,境内长7.25公里,河床宽8米,常年流量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5立方米/秒。
据宋著《长安志》载,汉惠帝四年(前19)筑长安城,漕运南山之漆而开此渠,故名漆渠。民国三十六年(1947)因与长安县太平河接通,统称太平河。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