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类型 境内植被为大巴山地地带性植被类型,兼跨两个植被带:北部平川、丘陵区是北亚热带含有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带;南部米仓山地为暖温带含有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带。两个植被带的分界线大致在钢厂——塘口——喜神坝——秦家坝——法镇——桂花一线。
主要植被种类:人工植被,主要是农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平川丘陵以稻、麦、油菜为主,山区以玉米、豆类居多。蔬菜全县均有种植。
天然植被,包括森林和草地。森林植被又有:(1)马尾松、麻栎林,林中其它乔木有枹栎、栓皮栎、锐齿栎、波氏杨、五角枫、漆树等;林下灌木有马桑、胡枝子、盐肤木、卫矛、黄檀、葛藤等;草本植物如白茅、白头翁等。(2)栓皮栎林,林中乔木还有黄连木、臭椿、漆树、椴树等;林下灌木有多花胡枝子、胡颓子、鼠李、忍冬、悬钩子等;草本有湖北野青茅、林下短柄草、大油芒等。(3)巴山松林,伴有山杨、油松、铁杉、栓皮栎、漆树等混生;灌木有松花竹、荚蒾、黄栌;草本植物有披针苔、大油芒等。(4)桦木林,有白桦、红桦、川桦等,其他乔木有巴山松、油松、鹅耳枥、铁杉等;灌木有荚蒾、松花竹(箭竹)、杜鹃、平榛子等;草本以苔草为主。(5)落叶阔叶树与常绿阔叶树混交林,林内无优势树种,常绿阔叶乔木主要有樟树、桢楠、黑壳楠、桑树、香叶树、青㭎栎、柞木等;落叶阔叶树有山杨、栓皮栎、麻栎、檞树、榆树等;常绿灌木有豪猪刺、冬青等,落叶灌木有青荚叶、忍冬、六道木等。
草地 全县有49万多亩,其中天然草地约11万亩。植物除矮灌木外,以禾本科草类占优势,其次为豆科和莎草科。覆盖度按高度为9.8%。
植被分布 (一)水平分布。全县由北向南,北部平川区为汉江盆地常绿果树、稻麦栽培区,以人工植被为主,天然植被基本无存,是全县主要农作物分布区。林地很少,仅有小面积的果树、油橄榄、桑树等经济林,江河堤防护林及家庭院落“四旁树”。中部低山丘陵区,为巴山北坡含常绿阔叶树的松栎混交林区,农林用地交错。这里,凡有水源的山坡多已修建梯田,水源较缺的山坡或旱作或营造人工林(人工林占全县人工林面积的60.4%)。树种以亚热带植被为主,针叶树种林分占明显优势。全县长达40多公里的马尾松林带就分布在这一地区。侧柏是梁山等地优势树种。油茶在塘口等乡有成片分布。此外,油桐、柑桔、棕榈、楠竹、茶叶等亚热带树种也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南部中山地区为米仓山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占全县森林面积的73.3%,立木蓄积量占全县蓄积量的89.5%。这一地区以天然植被为主,天然林面积占本地区有林地面积的85.4%,特别是国有林区保存有大面积的原生林,西部黎坪林区有较大面积的巴山松纯林,东南部的碑坝林场有较大面积的以栎类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及部分天然常绿阔叶林。森林类型复杂,组成树种繁多,以暖温带植被为主。主要树种有栎、松、桦、漆等。区内还有荒坡草地,禾本科草生长茂盛。米仓山南坡的福成、前进等乡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是以樟科、山毛榉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杂木林区,亚热带植被明显,有常绿阔叶树种樟、楠等。
(二)垂直分布。境内米仓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垂直变化分为四个带谱:(1)海拔900米以下地区,为马尾松、麻栎林带;(2)900~1600米之间,为落叶阔叶林带——栓皮栎林带;(3)1600~2200米地段,为中山针阔叶混交林带。(4)2200米以上为桦木林带。
植被演替 县内植被在演替过程中,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很大。清朝嘉庆年间的《汉南续修郡志·山内风土》记载:南山地区,在元、明、清几朝,从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迁入大批移民(当时称“流民”或“棚民”)。“伐林开荒,阴翳肥沃,一、二年内杂粮必倍至。原地停空,渐生草树……”。据老农回忆,牟家坝地区原先合抱大树密集成林,但到临解放时已是灌丛荒草坡。
新中国诞生后,县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封山育林、合理采伐、人工造林、建立国有林场等,在恢复和扩大植被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昔日的许多荒山秃岭如今已重着绿装(详见《林业志》),但因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不合理采伐森林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1958年大炼钢铁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森林的破坏是毁灭性的,造成生态失调、水土流失等严重后果。今后应强化人烊的控制作用,加速进展演替,阴止逆行演替,即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科学经营等活动,向扩大森林植被,发挥森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方向演替;通过制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防治山林火灾等措施,杜绝森林植被向遭受破坏的方向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