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嘉靖《汉中府志》载,汉江南郑段有渡口4处,即上水渡、下水渡、老古渡、龙岗渡,均系官船,设有水夫。至民国13年(1924)汉江上渡口增加到11处,即万寿渡、龙湾渡、上水渡、汉江渡、下水渡、麻柳渡、文家渡、油坊渡、卢家渡、新渡、安家渡。31年(1942)全县共有渡口23处,渡船39只,其中汉江河有渡口14处,船29只;濂水河有渡口5处,船5只;冷水河有渡口4处,船5只。各渡口均有船桥会,船只及船工多寡不一,一般每年5~10月为涨水期,开始摆渡,其余为枯水期,在河面架设木板桥。经费来源主要靠公田公地出租,收取船桥费养渡。
1952年全县有渡口19处,人民政府对各渡口船桥会分别进行整顿改选,所有财产及船工均由当地村政府管理。各渡口均制定安全措施,船只载重量实行定额,统一收费标准。1960年8月,上水渡口因人多拥挤,无法控制,渡船超载,行至江心,船舱进水下沉,淹死8人。1964年各渡口集资2102元,新建和维修船只48只,搭浮桥14座。1965年成立渡口安全管理委员会。全县共有渡口24处,其中专业渡口2处,副业渡口13处,农业渡口3处,农副兼设渡口6处;共有各种渡船50只,总载量208.2吨,其中汽车船3只,人力船8只,渡船37只,救生船1只,货船1只。随着永久性桥梁的兴建,渡口逐年减少。到1985年汉江河仅存渡口8处,渡船13只,船工31人。即珍宝渡,船1只,船工2人;上水渡,船3只,船工12人;梁西渡,船2只,船工2人;麻柳渡,船1只,船工4人;马家咀渡,船1只,船工2人;山口渡,船2只,船工2人;安家渡,船2只,船工6人;明光渡,船1只,船工1人。
1961年至1987年本县渡口由于重视安全工作,从未发生事故。1983年汉中地区交通局授予南郑县23年渡口安全无事故先进县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