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航运历史久远,据《禹贡》记载,2000多年前,汉江已是荆州和梁州向中原运输贡赋的要道。
民国以来,大宗物资由汉水输入输出。汉江上游货物,以南郑为汇集中心,运往安康、老河口、汉口等地。每年增水期,江面舟楫往返频繁。输出物资有木耳、药材、皮张、桐油、生漆、竹木和稻麦杂粮等;输入物资有棉布(每年约7~8万卷)、砂糖、石油、烟草、染料及日用杂货等。此外,还开办旅客航运业务,南郑至老河口(下航),增水期需时6日,减水期为13日;老河口至南郑(上航),增水期为25日,减水期为30日。
行在汉江的船只种类有:(1)茂耳船,可载货四、五百担,三四十名旅客;(2)小鳅船,可载三、四百担。船费下航一日,每客须银二角至三角,上航加至三倍。行于勉县、南郑之间的船,大者长三丈七八尺,宽丈许,小者长丈余。因河中多险滩,故于舳部备有长舵,以为闯急流之用,船底平、吃水浅,大者用橹,小者用桡,均位于舳部两侧。
民国12年(1923),梁山乡私人有货船4只,主要运输石灰、片石到城内销售,还去沔县装运木炭到县城。30年(1941),安康人胡邦昌来南郑,有船2只,专司航运,随后在碗铺街成立汉南航运社(即“永丰社”),负责组织货源、装卸等事宜,管辖五、六只船,常运陶器、百杂货等物,到洋县、城固、石泉、安康、老河口等地。大河坎私人有船4只,自撑自运,运费低于陆运近半,上航高于下航一倍。船只载重5、8、10吨不等。据民国19年(1930)统计,邻县由汉江输入货物:木炭20万斤,木柴40万斤,药材20万斤,棉布5千尺,煤油3000箱;本县输出货物:桐麻10万斤,棉花30万斤,牛皮20万张。每里百斤运费一分,每年运费总计3000元。自汉宝、汉宁、汉白公路通车后,原沿江出入货物改作陆路运输,因而汉江航运一落千丈,仅有少数船只来往于南郑、城固、洋县之间,进行少量短途运输。
解放后,因本县政区变动,加之汉江水位降低,县内汉江航运自行消失。除汉江外,境内濂水、冷水等河虽不能通航,但旧时山区老乡利用河流涨水时,把采伐的竹木,扎成筏子,运往县城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