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报
民国3年(1914),汉中电报营业处在县城成立,采用有线报机收发报。20年(1931)改为南郑四等电报局。23年(1934)装莫尔斯报机3部。24年(1935)在城东田家庙设无线发报台,装100瓦无线发报机一台。28年(1939)升为一等电报局,32年(1943)改称南郑电信局,翌年国际电报大量增加,又装韦氏自动电报机2部,与成都、西安、老河口、宝鸡作报。南郑至褒城、沔县、略阳、宁羌(强)、凤县、城固、西乡系用话传方法收发报。37年(1948)改为南郑二等电信局,有人员111人,安装有线快机6部,通西安、宝鸡、成都、广元、重庆、兰州;莫氏人工快机2部,通安康、双石铺;装有400瓦无线报机1部和100瓦报机2部,与西安、宝鸡、重庆、成都、兰州作报;话传电报通城固、西乡、褒城、沔县、宁羌(强)、石泉;无线电话通西安、兰州、重庆、成都、广州。
解放后至1958年,县邮局不办理电信业务,电报由南郑市(后改为汉中市)邮电局接转。1961年,周家坪至汉中间架设双铁线一对,实线用于接续长途电话,幻线电路作人工音响电报,所有电报均发往汉中地区邮电局接转。1975年装设15瓦无线人工收发机2部,每日按规定时间与汉中会晤一次。1976年、1979年和1982年先后安装电传机3部,将人工音响报机收发报改为电传收发。1984年开通南郑至汉中的载波电路。1986年安装8路载报机1部、双接头自动发报机2部。1987年电报电路共3路(其中无线1路,载波2路),8路载报机1部,电传机8部。
1962年发报7349份,收入7431元;1975年发报22273份,收入16322元;到1987年发报达47242份,比1962年增长5.4倍,收入93770元,比1962年增长12.6倍。国际及港澳地区进口电报141份,出口电报35份。
第二节 电话
长途电话 民国23年(1934),南郑电报局装有电话机5部,与沔县、宁羌、广元、西乡、城固、石泉、安康通话。30年(1941)设有长途台,装有20门西门子供电式交换机2部、中天牌20门交换机1部,至西安和成都有载波2路。37年(1948)装有三路载波机两端,一端通兰州,一端通成都,转接重庆、汉口、南京、广州局电话;还装有单路载波机两端,一端通安康,一端通西安;装有40门长途交换机2部、长途电话帮电机全套。另有双铜线长途线路5对,即经双石铺至宝鸡,经褒城至双石铺;经西乡、石泉至安康,经褒城、宁羌至广元2对;南郑至城固局单铁线4条转接洋县、佛坪、西乡;南郑至褒城局单线5条转接沔县、宁羌、略阳、留坝、双石铺、凤县;城固至西乡单线两条,接转石泉、镇巴。
新中国建立后至1958年,长途电话皆由南郑市邮电局接转。1961年,有长途电路2路直通汉中。1963年增加单路载波电路1路。1965年装有长、市话合用50门磁石交换机1部。1969年增装单路载波1路、长途专用20门交换机1部。1978年与汉中间增装3路载波机2端。1979年开通大河坎至汉中电缆电路1路,1980年又增加为2路。1982年换装50门长途交换机,增装12路载波机,引入配线架、保安配线架等设备。1983年安装12千瓦及10千瓦柴油机发电机组各1台、24伏蓄电池2组及油机转换屏、交直流配电屏、硒整流器等设备。1984年为了适应业务量增长的需要,开通南郑至汉中半自动拨号载波电路2路。另外开通直达勉县电路1路,出租给公安局1路。1987年完成南郑至汉中22D43三路载波机及TW—24路特高频无线电话机安装工程。是年共有长途电话有线电路15路,其中明线载波13路、电缆2路,总数中半自动4路;出租话路1路;磁石长途交换机1部;长市中继线17回线;载话终端机2部,其中3路1部,12路1部。长途电话去话90451张,收入79234元。
市内电话 民国20年(1931)陕西省第六区环境电话管理处设在南郑,主要服务于国民党军政部门和少数大商号。37年(1948)电报局内设置市话台,装有80门及40门交换机各1部。党政军等机关用户占70%,商号占30%。38年(1949)环境电话管理处装有30门及20门交换机各1部。共有单路专线6条。
解放后1950年,县人民政府内环境电话装有5门交换机,共有5个用户。1953年,十八里铺邮局装有20门交换机,将原接入县政府总机上的地信用户,改接入邮电局交换机上。1958年,市内电话实有用户25户。1961年,周家坪与协税各设有一个市内电话营业区域,分别装有50门和20门交换机,两地间架有中继线2对,市话线路均为明线,共有3.6杆公里,10.44线对公里。两地共装市内电话35户。至1965年县局(周家坪)市内电话改装100门磁石交换机,协税仍为20门交换机,共有电话机90部,线路8.286杆公里,31.36线对公里,并架设铅包电缆0.416皮长公里,20.8芯线对公里。1969年协税交换点撤销。1970年县局增装100门交换机1部,共200门,实占112门,接话机89部,杆线变化为:明线6.6杆公里,26.6线对公里;电缆0.94皮长公里,44.33芯线对公里。1971~1981年间,市内电话用户增至161户。1982年按500门磁石交换机配备机线,实装300门,实占容量为266门,接入电话单机188部。1986年迁改市内电话杆路0.7公里,1987年安装大河坎环口路载波机迁改更新线路6.4杆公里。是年市内电话总容量500门,实占容量为417门,接入电话单机268部,接用户小交换机容量为450门,接入用户交换机话机579部,中继线6对,共有杆路4公里,装有架空电缆5.3皮长公里。市内电话收入3887.8元。
农村电话 民国38年(1949)陕西省第六环境电话管理处曾在县内设乡镇电话线路6条,即:县城至牟家坝、秦家坝、回军坝一条;至塘坎、湘水寺、法慈院一条;至周家坪、青树子、红庙塘、喜神坝一条;至铺镇、柳林一条;至武乡、龙江、郭滩各一条。这些线路,在南郑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队破坏。
南郑解放初期,乡村电话线路由南郑市邮电局负责修复。至1953年修复通话的有武乡、龙江、协税、南海、冷水、新铺6个区、乡,共有杆路58.2杆公里,线路61.2对公里。1956年省邮电局派工程队负责架设县城至区、乡的电话线路。1958年全县共有农村电话线路403.054杆公里,522.558线对公里,装有交换机15部,容量330门,实装141门,共装电话95部,通话11个区、66个乡、18个铁矿点。
1962年全县7个区、56个公社的线路改架后全部通话,总长445.89杆公里,线路553.166线对公里,装有交换机12部430门,实占247门。另有公社经营的杆路999.4杆公里,线路499.7线对公里,装有15部交换机,容量190门,接通生产大队电话459个(部)。1965年农村电话线路增建和改架后,全县9个区、68个公社全部通话,线路长451.799杆公里,848.579线对公里,并新架和改架了县局经高台至新集,大河坎至南海,大河坎至冷水的中继线路。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