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据《吴堡县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本县仅有汉、回、藏3个民族,回族3人,藏族4人,都系客户,土著居民全是汉族。
文化
1940年前,教育事业落后,文化程度很低,受教育者只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部分人,广大劳动群众特别是体力劳动者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全县仅刘春园、曹国政等11人受过高等教育,8人受过高中教育,50多人受过初中教育。由于男女处于不平等地位,绝大多数妇女没有文化。1924年前,全县妇女中没有一个上过学的;1936年,文盲24908人,其中男7158人,女17750人;1940年前,上过小学的妇女仅有20多人,上过中学的仅有2人。
1940年以后,陕甘宁边区政府重视文化教育,上中学的人显著增加。女子上学的屡见不鲜,女学生占学生人数的20%。
1949年以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更快。1982年7月1日普查结果,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39821人,占6岁以上应识字人口的70.19%,占总人口的62.92%。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154人,占应识字人口的0.27%,占总人口的0.24%;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4945人,占应识字人口的8.71%,占总人口的7.8%;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3476人,占应识字人口的23.76%,占总人口的21.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21246人,占应识字人口的37.45%,占总人口的33.58%。文盲与半文盲人口16898人,占应识字人口的29.8%,占总人口的26.7%。大学文化程度的女性30人,占毕业人数142的15.5%,高中文化程度的女性2045人,占毕业总人数4945人的41.36%;初中文化程度的女性5635人,占毕业人数13476人的41.83%;小学文化程度的女性9435人,占毕业人数21246人的44.59%。1940年前出生的人口,至1982年,最小的42岁。1982年40岁以上年龄的人有15255人,其中就有文盲、半文盲11389人,占总文盲半文盲人口16898人的61.8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生的人,1982年最小的32岁,6~30岁年龄组人中的文盲、半文盲,占总文盲、半文盲人口16898人的20%。全县12岁及12岁以上的人口数47521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6019人,占12岁及12岁以上人口的33.71%。男性、女性文盲、半文盲各占本性12岁及12岁以上人的25.29%、42.73%。女性文盲、半文盲人数较多。
职业
道光二十七年(1847)实在劳力471人。
光绪《吴堡乡土志》载,成年人口中士10%,农80%,工4%,商6%。
民国十九年,全县约6000户,纯农业户4300户,占总户数的71.9%。
1949年,全县农业劳动力(第一产业部门)15739人,从事其他各业的319人,占总劳动力的2%,其中从事工矿业和建筑业(第二产业部门)空白,服务性行业(第三产业部门)仅25人。1982年在业人口33311人,从事农业劳动为28587人,占总在业人口的85.8%;从事工矿业和建筑业1394人,占总在业人口的4.3%;从事服务性行业1126人,占总在业人口的3.38%。60~70年代,因自然灾害的影响,本县农业、工矿和建筑业、服务性行业的劳动人口所占比重出现波浪式变化。1979年以来,随着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部分农民开始离开农业从事工业和其它服务性行业,到1989年农业劳动人口比重下降到70.1%,而工矿建筑业和商饮服务业所占比重有所增长。
1949年以来,劳动人口增长较快。就农村劳动力说,1985年24418人,占农业人口59942人的40.3%,比1949年增长55.14%,增加8679人,具有较大的人力资源。
劳动人口的变化,引起社会负担系数(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重)的改变。以16岁~59岁为劳动年龄人口,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非劳动年龄人口。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出生率有了较大下降,少年儿童在总人口的比重降低,本县劳动人口总负担系敫1982年比1953年下降21.22%。
据《吴堡县农业区划报告集》统计,1983年本县农业劳动力结构状况是:全劳占总劳动力的90.4%;青壮年劳力占劳动力的75.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劳动力的83.5%;受过专门教育的只占0.01%。
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农民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