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地区西北部,东接安塞,北邻靖边,西北与吴旗相连,西南和甘肃交界,南部与甘泉、富县毗邻,总面积3781平方公里,至1995年底,全县辖10乡3镇189个村民委员会,城乡居民26834户,114561人,人口密度为30.3人/平方公里。
志丹县原名保安县,保安之名始于宋,宋之前无建置。西周属狄。春秋属白狄。战国时地处北地郡与上郡交界处。秦汉时仍由北地郡和上郡分制。三国两晋属匈奴地。隋属延州地。唐武德二年置永安县,不久并入金明县。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置保安军,寓永保安宁之意。公元1130年保安地归于金,金废保安军置县,后又升为州。1269年元降保安州为保安县。明、清、民国仍沿旧制。1936年为纪念民族英雄刘志丹而命名志丹县。
志丹,地属陕北黄土高原梁峁丘陵沟壑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最高达1741米,最低为1093米,相对高差648米。以洛河、周河、杏子河三大水系网形成三个自然区域,称西川、中川、东川。境内沟壑纵横,梁峁密布,山大坡陡,河谷深切,地广人稀,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日照为2332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平均114.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7.8℃。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1.5℃,极端最高气温达37.4℃;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7.8℃,极端最低气温-25.4℃。四季气候变化明显,但分配不均,冬季长达189天,夏季只有9天。年无霜期平均142天左右。年降雨量平均524.5毫米,最多年份达785.9毫米,最少年份324.4毫米。干旱、冰雹、霜冻、大风等气象性自然灾害频繁。动物资源种类很多。鸟类有鸡、鸭、鹅、雕、雉、鹰、燕、鸽、雅、雀等70余种;兽类有牛、驴、骡、马、猪、羊、狗、猫、狸、豹、豺、狼、鹿、獾、鼠等40多种;鱼、虫类有蛇、鱼、鳖、蛙、虫、蜂、蛾、蝇、蝉、蝶等50余种。其中家畜家禽有羊、牛、驴、骡、马、猪、狗、猫、兔、鸡、鸭、鹅11种。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杂。农作物有粮、油、菜、烟、果、药、杂8大类50多个品种,以荞麦、谷子、糜子、山杏为特产。野生植物木本有80多个树种,草本种类繁杂,仅中药材就有300余种。林草覆盖率北部和中部为12%,南部53%。矿产资源贫乏,现发现的矿藏有石油、煤、天燃气、白云岩、油页岩和矿泉水6种。其中石油为大宗,已探明储量为1亿吨左右。
志丹县是革命先烈刘志丹的故乡,又是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志丹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斗争历史。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下的旧中国,本县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经济萧条,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官府的苛捐杂税,恶霸地主的盘剥,自然灾害的袭击,军阀土匪的侵扰,层层灾难压在老百姓的头上,在饥寒交迫中苦度岁月。有压迫就有反抗。早在民国初年,就有县民参加“红枪会”、“哥老会”组织,进行打富济贫、冲击官府的斗争。本世纪20年代初期,本县热血青年刘志丹、曹力如、王子宜等在榆林中学读书,受到魏野畴、李子洲等共产党人的教育和影响,先后走向社会,投身革命。1926年,王子宜在保安县政府所在地永宁山建立起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党团组织,发动穷苦农民抗粮抗税,开展反饥饿斗争,在陕甘边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29年初,刘志丹和曹力如回到永宁山,和王子宜一起整顿了党团组织,建立起中共永宁山支部和共青团永宁山支部。又通过合法斗争,夺取了保安县民团团总和副团总职务。从此,刘志丹等人就以保安为中心,开始创建陕甘红军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1年春,曹力如、王子宜、赵耀先、曹继芝等被捕,中共永宁山支部遭破坏,保安地区的革命斗争经历了最困难的时期。1933年8月,王子宜被营救出狱,整顿和恢复了中共永宁山支部。同年11月,保安游击队成立,在永宁、义正、吴堡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苏区。1934年11月,赤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并建立了永宁、义正、吴堡、榆树嘴4个区苏维埃政府。1935年春,蒋介石对陕甘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大“围剿”,刘志丹率红26军主力声东击西,迂回作战,连克延长、延川、安定、安塞、靖边、保安六座县城,把陕甘、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王子宜、赵耀先在永宁山策动民团起义,在地方游击队配合下摧毁了保安县政府,结束了国民党在保安的统治。国民党保安县旦八区长兼民团团总曹俊章,依仗百余人枪,利用旦八人民用血汗筑起的“土围子”,疯狂进行反革命活动。1935年12月,参与“三边事件”的部分叛变武装窜入保安,煽动保安游击三支队20余人叛变,并和旦八寨子曹俊章勾结,践踏赤安苏维埃区政府驻地10个,乡政府驻地40多个,杀害县委书记任文明等区乡干部及无辜群众57人,使刚刚建立的红色政权遭受严重的破坏。1936年1月,赤安中心县委成立,领导全县人民迅速平息了叛乱,恢复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同年4月,刘志丹将军奉命率部东征,在山西三交镇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4岁。6月,中共中央决定以烈士的名子命名志丹县。1943年4月,“刘志丹烈士陵园”在志丹县城落成,毛泽东主席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1936年7月,中共中央机关进驻保安。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志丹县的各级党组织和民主政权建设进一步完善,革命和建设充满生机。同年12月,中央红军一部围攻旦八寨子,周围群众送粮送菜,支援部队,在地方革命武装的配合下,拔掉国民党盘踞在保安的最后一个据点,实现了全县一片红。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在保安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原则,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促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县人民继承和发扬土地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大力发展生产,全力支援抗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此期间,全县共交售救国粮674.5万公斤,军马草125万公斤,运送军粮46万公斤,运食盐440万公斤,做军鞋4万多双,组织担架运输49375人次,动员近3000名地方干部和农村青年参军参战,有300多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他们的英名永载史册,他们的不朽功绩,永远激励着后人奋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6年间,志丹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政策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本县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走上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1990~1995年6年,是志丹县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这6年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前11年(1979~198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989年比1978年增长154.6%,年均递增8.9%;1995年比1989年增长87.2%,年均递增11%。国民生产总值1989年比1978年增长121%,年均递增7.5%;1995年比1989年增长83%,年均递增10.6%。财政收入1989年比1978年增长92.68%,年均递增6.1%;1995年比1989年增长7.36倍,年均递增42.5%。乡镇企业总产值1989年比1978年增长8.37倍,年均递增22.6%;1995年比1989年增长7.96倍,年均递增44.1%。农民人均纯收入1989年比1978年增长272元,1995年比1989年增长496.4元。
工业基础差、起步晚。建国初,只有手工作坊和民间工匠。1958年始办工业。至1995年,全县工业企业达316家,职工2197人,工业总产值7416.3万元,比1989年增长5.4倍,比1978年增长12.4倍,比1958年增长59.6倍。
乡镇企业发展迅猛。1978年,全县仅有社队企业30个,总产值78万元。1995年乡镇企业达2060个,从业5883人,总产值7085万元,比1989年增长8.96倍,比1978年增长83.99倍。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牧业历来为志丹县经济之主体。素有“山保安、牛羊山、米粮川”之称。194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4.6万元,1995年达到18031万元,是1949年的18.2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2.2%。粮食总产1949年9890吨,1995年达到40361吨,是1949年的4.08倍。畜牧业历来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0%以上。本县是延安地区畜产品主产地,是陕西省陕北细毛羊繁育基地县之一。1949年大家畜存栏1.45万头,1995年增加到4.86万头,增长2.35倍;羊子1949年存栏6.9万只,1995年增加到24.76万只,增长2.59倍;生猪1949年存栏0.77万头,1995年增加到3.53万头,增长3.58倍。全县有林地面积113.25万亩,人均9.98亩,木材总蓄积量226.7万立方米。山杏是志丹县的主要经济林,至1995年建成山杏基地近30万亩。
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本县从70年代以来持续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和群众性的科学种田活动,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改变了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传统和粗放的耕作方式,曾列入全国农业先进县。至1995年,全县建成基本农田30.45万亩,人均3亩,建成水库、池塘8座,机电井370眼,其中配套完好井366眼,有效灌溉面积33150亩,灌区内人均达到0.5亩水浇地。90年代以来,在全县退耕50万亩坡耕地的情况下,人均生产粮食连续3年稳定在千斤以上。初步走出了干旱山区粮食高产稳产的新路子。1988年以来,连续8年荣获延安地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等奖,1991年以来,连续5年夺得陕西省“水利振兴杯”。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