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在全县进行中草药材调查。调查结果境内出产药材达456种,其中草本植物类357种,木本植物类33种,菌类植物4种,矿物类7种,动物类53种。出产多者有冬花、银柴胡、黄芪、沙棘、沙芥、沙地柏(臭柏)、茵陈等。境内中药材主要有:
发散解表药材—麻黄、柽柳(红柳)、芫荽、葱白、薄菏、桑叶、柴胡(驴调和根)、问荆(节节草)、荆芥、山香(炒面花草)等14种。
止咳利痰药材—杏仁、葶苈子(麻麻籽)、小瓜籽、桑白皮(桑根皮)、远志(野扁豆根)、甘草(甘草秧)、鸡苦胆、旋复花(六月菊)、天酱果(左脚脚)等15种。
清热解毒药材—马齿苋(胖娃娃草)、败酱草(苦菜)、抱茎苣卖菜(燕燕菜)、省头草根(草木栖根)、蒲公英(黄花花)、地丁(狗抓抓草)、野菊花(九月菊)、紫茉莉根(粉罐罐花根)、马勃(马屁胞)、大蒜等20种。
清热泻火药材—知母(兔兔草)、猪毛菜(沙蓬)、蒺藜、芦根(芦草根)、苍耳(苍苗)等9种。
清热凉血药材—地骨皮(枸杞根皮)、青蒿(嫩黄蒿)、生地、银柴胡(羊胡子草根)4种。
清热利湿药材—茵陈(黄蒿芽)、垂柳叶2种。
利尿消肿药材—车前子(猪耳朵草)、地肤子(扫帚籽)、二丑(牵牛花籽)、玉米须、扁蓄(粉节节草)、灰霍(落莲)、苦马豆(羊卵卵草)、赤小豆(红小豆)、蝼蛄等14种。
风湿骨痛药材—桑枝、五加皮(羊秃梢根皮)、风仙透骨草(指甲草)、寄生(树寄)、老鹳草(郎泡泡)、丝瓜络、茄、芝麻叶、野西瓜苗(和尚脑)等11种。
凉血止血药材—小蓟(刺脚苗)、艾叶、侧柏叶、卷柏(石柏叶)、槐米(槐树花苞)、鸡冠花、瓦松(瓦葱)、地锦草(誉脑瓜盖草)、血余炭(头发灰)、百草霜(锅底草灰)等14种。
活血去瘀药材—益母(夏至草)、泽兰(得绺把子)、桃仁、地鳖虫、莴笋籽、天剑(长妙)、金雀根(柠条根)当归、川芎等11种。
温里止痛药材—生姜(姜片)、韭白(小蒜)、小茴香、玫瑰花、曼陀罗(洋老麻子叶)等7种。
和胃消食药材—鸡内金(鸡卜此儿)、莱服子(白萝卜籽)、麦芽(大麦芽)等8种。
解毒催吐药材—绿豆、杏树根皮、甜瓜蒂(小瓜把)等4种。
润肠通便药材—蓖麻仁(老麻子)、葵花根、芫花(羊厌厌花)、大黄、芒硝、猪胆汁等8种。
收敛固涩药材—刺树皮、椿白皮(椿树根皮)、韭菜子、麻黄根、龙骨(土牛骨)等8种。
安神镇静药材—枣仁、柏子仁、全蝎、僵蚕、蚕砂(蚕粪)等9种。
滋补强壮药材—党参、黄芪、大枣、枸杞、菟丝子、桑椹、草苁蓉(宣狗棒)等16种。
驱虫安虫药材—鹤虱(赖毛子草)、南瓜籽、花椒3种。
避孕药材—雄黄、梨树叶、凤仙子(指甲花籽)、马蔺子(马莲籽)4种。
抗癌药材—蟾皮(旱蛤蟆皮)、胡桃枝、龙葵(野茄子草)、倭瓜蒂(云瓜把)等6种。
其他药材—斑蟊、蜂房、附子、破故子、大叶飞燕草、垣衣(地霉霉)、陈石灰7种。
其中人工栽培的党参、黄芪、大黄、枸杞、红花、牛子、生地、养鹿等16种是1971—1975年先后引进。1984年后人工栽培主要是冬花、黄芪,其他药材越来越少种植。
本境产药材主要依靠农民采集或种植,药材部门收购,供本地使用或外销。民国19年(1930)运销天津等地冬花、银柴胡、郁李仁共0.5万公斤。1974—1984年收购各类药材114种,总量共166.7万公斤,其中人工栽培占75.15%,野生占24.85%;收购总金额共251万元,其中1974年4.5万元,1978年40.1万元,1979年26.1万元,1982年9.8万元,1983年31.1万元,1984年42.93万元。收购大宗药材主要为黄芪、冬花、党参、枸杞。1979年仅收购黄芪3万多公斤,1984年仅收购冬花3.4万公斤。此后,只有本境双山刘千河一带传统盛产的冬花仍大量种植,其他引进药材逐渐减少或不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