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
晋文公出兵征服西河圁(今无定河)、洛(今洛河)间翟人,今市境归晋。二十五年(前627)翟人伐晋,晋人败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
晋国大夫韩虔、魏斯、赵籍皆自立为诸侯。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三家灭晋,立韩、魏、赵三国,本境归魏国。
周显王八年(前361)
魏国筑长城自郑滨洛(今洛河一带),以北有上郡。四十一年(前328)秦以张仪为相,打败魏国,迫使魏交纳上郡地15邑。张仪在上郡筑长城。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
秦灭义渠,置上郡、北地等郡,本境隶属上郡。
秦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
秦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次年败之,取河南地(今河套及榆林北部地区),称之新秦中,设置郡县,徙有罪之人实之,令军士驻守屯垦,并增筑长城。今本境巴拉素、补浪河乡尚存秦长城遗址50里。
秦始皇三十五至三十七年(前212—210)
蒙恬役使军民“道九原抵云阳,堑山湮谷,直通之”(九原郡治所在今包头西,云阳在今陕西淳化县北)。秦直道修经本境。
秦末,匈奴复据河南地,抵本境。
西汉
汉高祖三年(前204)
匈奴右贤王部入居河南地。
前元十四年(前166)
冬,匈奴大举入犯上郡,杀虏吏民、牲畜,月余乃退。
后元六年(前158)
冬,匈奴3万人侵犯上郡,杀掠月余。河东太守周亚夫率军进击,匈奴退去。
建元元年(前140)
西域龟兹国降汉内附,汉迁龟兹部族于本境,在今牛家梁古城滩设龟兹属国(相当于郡)治所,派属国都尉监管。五年(前136)徙犯罪之人于上郡,设牧师苑,令其戍边牧马。本境曾有天苑牧马场遗迹。
元朔二年(前127)
六月,汉将卫青、李息收复新秦中,置朔方郡、五原郡。
元狩二年(前121)
三月,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征讨匈奴。秋,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并其众4万余人降汉。汉将所降匈奴分别安置于陇西、上郡、朔方等5郡为5属国。三年(前120)夏,徙山东等地贫民十万余人于陇西、朔方上郡实边。秋,以上郡等地受匈奴侵掠较少,守兵减半。
元鼎六年(前111)
上郡、朔方、西河等郡始设田官,管理农垦,同时守军实行屯垦。
初元二年(前47)
八月,居上郡龟兹属国降汉内附1万余名龟兹人叛逃出塞。
东汉
建武二年(26)
十一月,赤眉、铜马、青犊、尤来余部共立孙登为帝,据上郡。后孙登被部下乐元所杀,乐率其众降汉。
建武二十四年(48)
十月,匈奴奥鞬日逐王自立为呼韩邪单于,是为南单于,始分南、北匈奴。次年南匈奴附汉,占据上郡,与汉人杂居。
永元二年(90)
二月,复置西河、上郡属国都尉官。上郡都尉官治所设龟兹县(今本境牛家梁古城滩)。
永初二年(108)
西羌犯汉,部分羌人内附,徙上郡、西河郡等地。五年(111)羌胡反,上郡、西河等郡奉诏迁内地,汉吏令民割庄稼,毁屋宇,迫民随迁。时上郡治所迁彭衙(今陕西白水)。公元129年,汉诏上郡民复还故土。
永建五年(130)
十月,汉诏死罪犯人减罪一等遣戍上郡等地。
永和五年(140)
南匈奴联结乌桓、胡羌等反汉,杀上郡都尉,上郡治所迁至夏阳(今韩城东)。
三国西晋
三国时期,本境先后被羌、南匈奴等占据,杂居。
西晋永兴三年(306)
匈奴铁弗部刘虎被鲜卑拓跋部(北魏)攻破。虎收其余烬,西渡黄河,窜居本境。
东晋
晋升平三年(359)
匈奴人刘卫辰(刘虎子,赫连勃勃父)统部3万8千人驻屯代来城(又名悦跋城,今本境巴拉素白城台)。
太元十六年(391)
北魏拓跋珪率军攻克刘卫辰所居代来城,卫辰父子逃遁,部落奔溃。魏将虔南率军追至白盐池虏获卫辰家属,其部属5千人被杀,卫辰也被部下所杀,其子刘勃勃逃投鲜卑薛干部,魏获牛马羊4百余万头。
太元十八年(393)
刘勃勃潜逃投奔后秦高平(宁夏固原)王莫奕于,莫奕于将女儿嫁于勃勃,后秦主姚兴配给勃勃鲜卑等杂夷3万众,令勃勃镇守朔方。公元406年,勃勃闻后秦与魏通好,怒,率部3万众到高平以狩猎为名袭杀莫奕于,并服其部众,勃勃势力大增。
义熙三年(407)
勃勃称天王大单于,建立大夏国。公元413年,刘勃勃改姓赫连,命叱干阿利为大匠,征发10万众筑统万城(在今靖边白城子)。本境属大夏。
南北朝
大夏承光元年(425)
赫连勃勃卒,子昌继登帝位。二年(426)十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2万轻骑驰袭统万城。冬至日,魏军抵统万城边与大夏赫连昌军交战,昌败入城,魏军四掠,虏获牛马数万头,民万余人而还。次年,魏军再攻统万城,赫连昌率3万骑战败,逃奔上邽(在今甘肃天水)。魏军攻占统万城后,虏获昌群弟、诸母、妻妾及无数财宝,并置统万镇,在这里屯兵牧畜,最盛时养马200万匹,骆驼100余万头。本境归北魏。公元431年,大夏国亡。
北魏延兴元年(471)
十月,统万镇民众反,失败。次年二月又反,复被镇压。
太和元年(477)
统万镇地震,其声如雷。十一年(487)统万镇改置为夏州,治所统万城,下设化政等郡,本境属化政郡。
景明元年(500)
四月二十日,夏州落霜,禾苗冻死。八月暴风频繁,气候异常。
正始四年(507)
九月,夏州刺史曹明叛魏谋反,被杀。
正光五年(524)
夏州胡人反魏,失败。
西魏大统元年(535)
本境属西魏。次年正月东魏高欢袭夏州,徙民5000户而归。七年(541)夏州刺史刘平据城自立,被西魏于谨率军讨平。
大统八年(542)
突厥人占据本境北部。
元钦元年(552)
设绥州(今绥德县境),辖抚宁等郡,本境南属抚宁郡县。公元557年北周建立,本境属北周。
北周保定元年(561)
绥州等地民众反周,失败。二年(562)置银州(治所设今横山党岔),领辖本境南部。
隋
隋开皇二年(582)
五月,突厥大举攻隋。十二月纵兵入弘化等郡掠掳,本境六畜几尽。三年(583),隋发兵出击突厥,大败之。同年罢郡为州。五年(585)隋文帝发丁3万,修筑东起绥州,经本境西至朔方灵武的长城。
大业三年(607)
四月,改州为郡,本境西北部属朔方郡(治所在统万城),东南部属雕阴郡(治所在今绥德)。
大业十年(614)
五月,刘迦伦率众在城平(今子洲境)起事称王,年号大世,并占据雕阴郡,雕阴胡人刘鹞子等响应。隋任屈突通为讨捕大使,杀刘迦伦及其部众数千人,掳掠男女数万口。
大业十三年(617)
二月,梁师都据朔方地反隋,自称梁帝,建元永隆,定都统万,并依附突厥受封大度毗伽可汗,结突厥人南攻雕阴等地。本境归梁。
唐
唐武德二年(619)
梁师都仍割据朔方、雕阴等地。这年梁率兵攻袭延州,被唐将段德操打败。
贞观二年(628)
唐发兵征讨梁师都,围朔方统万城,打败突厥援军,梁师都被部将洛仁所杀,洛仁献城降唐。唐置夏州都督府,本境属夏州。四年(630)唐军大破突厥于阴山,突厥亡,迫使突厥族人安居阴山幽州一带,漠南之地遂空。高宗时(650—683)突厥人陆续内附,迁居本境北部。
调露元年(679)
夏州、银州、丰州等地大旱,黄河河流清。
永隆年间(680—681)
夏州因疫死牛马18万头。
永淳二年(683)
绥州稽胡部白铁余称见佛光,据城平聚众起义,自称光明圣皇帝,后被夏州都督王方翼等率军镇压。
天宝十五年(756)
唐将郭子仪率回纥骑兵在本境平定六胡州胡人之乱。
广德元年(763)
代宗诏令灵州、盐州、庆州党项、羌部落迁居银州、夏州,境内汉、羌胡人共处。
大历十三年(778)
八月,吐蕃人侵扰银州、麟州(今神木县),被郭子仪率军击退。
贞元二年(786)
吐蕃攻陷夏、银、麟州。次年唐将骆之光率军收复夏、银等州,置夏州节度使,统辖夏、绥、银3州。
长庆二年(822)
十月,夏州大风,飞沙为堆,高及城堞。1
大中三年(849)
十月,盐、夏等州地震。房屋倒塌,死数十人。
中和三年(883)
党项族首领拓拔思恭因助唐攻黄巢有功,授为定难军节度使,赐“李”姓,进爵夏国公,世领宥、夏、绥、银4州。
五代十国
后梁开平四年(910)
三月,夏州党项拓拔部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昌被部属杀死,众推彝昌族父李仁福为节度使。七月,沙陀岐王李茂贞联结晋王李存勗出兵围攻夏州,李仁福告急于梁,梁遣兵援救,岐、晋兵退,夏州围解。
后唐长兴三年(932)
因灵、夏州党项人屡截掠入内地朝贡和经商的河西回鹘人财物,唐明宗发兵击灵、夏州党项,破十九族,杀俘七千二百人,缴被掠驼马、财物。次年二月,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仁福死,子彝超为留后。三月唐徙彝超为彰武留后,彝超拒命,唐军攻夏州,不克,七月退师。旋彝超谢罪,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
北汉乾祜四年(951)
五月,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依附北汉,本境属北汉。
北宋·西夏
北宋建隆元年(960)
赵匡胤称帝,夏州党项首领李彝殷遣其银州防御使李光俨入朝贡贺,宋太祖封彝殷为太尉,为避宋太祖之父讳,彝殷改名为彝兴。三年(962)彝兴向宋进贡良马300匹,宋太祖赐以玉带。宋乾德五年(967)李彝兴卒,子光睿权知留后,宋太祖授光睿为定难军节度使。
太平兴国七年(982)
党项族内乱。宋廷为解除方镇大将的兵权,三月,诏夏州节度使李继捧入朝。继捧只好带着家属进京,被逼献出党项平夏部割据了300年之久的夏、银、绥、宥、静5州之地。宋命党项绥州刺史李克文和宋将尹宪同知夏州。继捧族弟继迁不服,六月带领亲信数十人逃出银州,到党项族聚居的地斤泽(今内蒙鄂托克旗东北)聚集力量反宋。
雍熙二年(985)
二月,继迁诈降设伏兵杀宋将曹光实,乘胜攻占银州等地,自称定难军留后。六月,宋绥州守将王侁、夏州知事尹宪等率兵讨伐,继迁退败出银州。次年二月,继迁依附辽国抗宋,被辽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五州观察使等官职。公元987年,继迁不断袭击宋朝的夏、麟州一带。988年,宋起用李继捧,赐姓赵(保忠),让其重返故地,再授继捧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989年,继迁、继捧各依附辽、宋,交战争夺绥、银二州,继迁败退。
淳化二年(991)
七月,继迁降宋入贡,授银州观察使,赐姓名赵保吉。十月,赵保忠降契丹,被封为西平王,复姓李继捧。四年(993)李继迁以宋“绝其青盐不入汉界,禁其粒食不及蕃夷。”攻掠环州等地,强迁绥州等地民众入夏州地。五年(994)正月,宋发兵攻李继迁,三月宋兵攻占夏州,俘李继捧,获牛羊、铠甲数十万,李继迁远遁。四月,宋毁夏州城(即统万城)迁其民于绥、银等州。
至道三年(997)
十二月,真宗赵恒即位,李继迁向宋素要夏州,真宗“从其所请”,授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等职,以夏、银、绥、宥、静5州地属之。
咸平五年(1002)
李继迁攻占灵州,改为西平府。次年其治所由夏州迁至西平府,将“籍夏、银、宥州民之壮者徙于河处”,并与宋议和,宋将定难军所占地全部割让李继迁。宋景德元年(1004)继迁死,子德明嗣位。三年(1006)宋授德明定难军节度使,封西平王,赐银、绢、茶等财物,并解除盐州所产青、白盐输入宋境及与“西人市粮”等禁令。
明道元年(1032)
宋加封李德明为夏王,十月李德明死,子元昊嗣位,宋授元昊为夏国王,元昊以避父讳为理由,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始用自己年号。
宝元元年(1038)
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改年号为天授礼法延祚元年。本境属西夏银州品第官掌管,并在境内设左厢神勇军司,监军司驻地称弥陀洞,屯兵数万。这年冬宋禁边民与西夏互市,次年西夏开始对宋边境大举进攻。
熙宁四年(1071)
一月,西夏国相梁乙埋下令筑罗兀城(在境南镇川石崖底村处),以扼守横山冲要。宋将种谔率军马2万由绥德进兵先攻罗兀城背侧的银州城,被夏兵在铁冶沟(今本境上盐湾一带)设伏包围。宋宁州团练使刘阗率兵增援,将夏兵击退。种谔与刘阗合兵围攻罗兀城。驻守罗兀城的夏将哆腊出战不利,率残兵弃城而逃。种谔占领罗兀城后,改名为嗣武寨。二月,梁乙埋调集大兵反攻,三月夏军复占罗兀城。种谔率残兵败逃,宋军死伤千余人。
元丰四年(1081)
四月,西夏内乱。六月,宋发兵五路攻夏。八月,鄜延路兵马总管种谔率9万人马从绥德出击米脂寨、银州等地。九月,西夏大帅梁永能率军8万人马增援,被宋军击败,宋军相继攻占米脂寨、银州、夏州等地。
元丰五年(1082)
八月,来给事中徐禧、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等役兵丁在距银州城南50里地修筑成以永乐(在今米脂马湖峪)为中心6寨6堡(在今横山石峁及榆林镇川交界一带),称永乐城,神宗赐名“银川寨”,由宋将曲珍、高永能及徐禧等率军2万5千人把守,沈括率军1万余人留守米脂。九月,西夏叶悖麻等率大军进攻永乐城。徐禧指挥无能,宋军惨败,战死官兵1万2千5百多人,丧失军马7千多匹。沈括退守绥德。次年闰六月,宋夏议和。
元祐四年(1089)
二月,西夏归遣永乐之战所俘官吏149人,宋将米脂、葭芦、安疆、浮图四寨还属西夏。六月,双方议订以绥德城西10里为宋、夏界。本境成为西夏腹地。七年(1092)西夏得辽之助,发兵围攻绥德城,不克而退。
崇宁二年(1103)
本境罗兀、寨子山等地宋军驻把截官兵防守。四年(1105)宋军攻占银州。五年(1106)六月,宋废银州建置,与西夏议和。
金
金天会六年(1128)
金兵占领本境东南部,西北部仍为西夏占据。
皇统二年(1142)
四月,西夏地震,逾月不止。夏州地裂涌出黑沙,阜高数丈。
大安二年(1210)
八月,夏军万余骑攻打金朝的葭州地,被金将庆山奴率兵击败。
贞祐四年(1216)
九月,西夏联络蒙古攻打金国。年底,金兵反攻,相继攻克西夏的盐、宥、夏等州。
兴定五年(1221)
秋,蒙古木华黎由东胜南伐,逼西夏发兵5万随蒙军进军,相继夺取金国葭州、米脂寨、绥德州等地,进攻延安府。
元光二年(1223)
夏献宗即位,西夏谋抗击蒙古。次年,蒙军进攻西夏东境,九月破银州等地,夏降服,蒙军大掠而退。
正大三年(1226)
五月,蒙古分东西两路大军夹击西夏。十月,蒙东路军相继攻破银州、夏州等地,进围灵州。公元1227年蒙古灭西夏。本境成为蒙古势力范围。
元
元至元八年(1271)
本境属延安路绥德州米脂县。
至元二十八年(1291)
五月,赈济榆林驿(在今榆林城北处)等地饥民。
大德七年(1303)
八月六日,本境遍遭地震,将新、故长春上下庵观4处(在今镇川河上、寺沟村)聚徒60多人的殿宇尽数颓摧。
至正十七年(1357)
米脂贺寨子贺洪、高家山高庆聚数千农民造反,他们焚烧官府田赋簿册,开仓放粮,打富济贫,与元军巴颜帖木耳作战,占据一方。明洪武九年高庆杀贺洪,率部归降明廷。
明
明洪武四年(1371)
明大将汤和率军攻占元军的察罕脑儿(在今内蒙乌审旗与本境交界一带)。六年置绥德卫指挥使司,统领延绥镇军事。
洪武九年(1376)
遣绥德卫千户刘宠率军屯牧榆林庄(在今榆林城内龙王泉处)。
正统二年(1437)
鞑靼阿罗出等部入犯河套,延绥镇都督王祯领兵始筑榆林城堡,“廛不过百矩”,同时在榆林边沿“旧界”(即秦汉长城)十八寨堡增立屯堡,置墩台,以控边防。
天顺六年(1462)
十一月,鞑靼阿罗出、毛里孩等部侵掠延绥沿边。八年(1464)榆林等地霪雨害稼,民大饥。
成化元年(1465)
鞑靼阿罗出、毛里孩、孛罗忽等部屡屡入犯延绥边地,都御史项忠等率军多次与入犯鞑靼大战。二年至五年(1466—1469)延绥边地每年有明军与入侵鞑靼诸部交战。六年(1470)总都督王越统军1万2千驻守榆林沿边各城堡。七月,明将朱永率军在双山堡一带大败入犯的阿罗出部。同年,陕西巡抚马文升上奏在延绥边地“燎荒”焚烧草木,以绝鞑靼人“孽牧”。
成化七年(1471)
闰九月,置榆林卫,治所设榆林城。八年(1472)三月,余子俊任延绥镇巡抚,拓筑榆林北城。次年将延绥镇治所从绥德迁至榆林城。
成化十年(1474)
闰六月至九月,余子俊领兵4万余,在“旧界”上“依山形随地势,或产削、或垒筑、或挑堑,延引相接”修成东起清水营(今府谷北)西抵花马池(今定边西)长1770里的长城(亦称“边墙”),并在边墙南沿一线新筑或维修城堡34座。
成化十三年(1477)
四月,榆林地震。十四年(1478),巡抚丁大容在榆林城建成文庙,开办卫儒学。
弘治五年(1492)
巡抚熊绣向南拓筑榆林城“抵泥河界”(今榆阳河岸)。八年(1495)鞑靼小王子、火筛等部入居河套,屡次侵掠延绥,边患复起。十七年(1504)火筛部入侵榆林,被明将张安等率军击退至河套黄河北岸。
正德十年(1515)
延绥镇总制邓璋再拓筑榆林南城。八月,鞑靼俺答部从榆林城西进犯无定河大川,所到鱼河、米脂、绥德等地尽遭杀掠。十三年(1518)十二月,正德皇帝巡边经府谷、神木到榆林,不久在绥德纳总兵戴钦女为妃。次年2月离榆返京。
嘉靖七年(1528)
榆林夏涝秋冻成灾,民大饥。次年,发生饥人相食惨状。十年(1531)明廷发帑金10万,命修榆林至兰州间边墙。
嘉靖十一年(1532)
四月,榆林天昏地暗3日。夏天大旱,蝗虫蔽天,人争取食之。同年占据河套的鞑靼彻辰汗部请求瓦市,明廷不允,遂大举犯掠榆林卫。十九年(1540)三月,彻辰汗部攻破清平堡,入侵米脂等地,大肆杀掠。二十五年(1546)河套鞑靼3万骑入侵延绥,直抵三原等地,杀掠人畜数万。总督陕西三边侍郎曾铣上疏请求收复河套,明廷允之。次年曾铣率大军入套搜击鞑靼,屡获大捷。后曾铣又上疏《复套方略》和《营阵八图》。二十七年(1548)大学士严嵩谗曾铣“掩败不奏,克军饷巨万”,曾铣被处死,“廷臣不敢言复套事矣”。之后20余年明廷与鞑靼延绵交战,榆林一带首当其冲,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
嘉靖二十九年(1550)
六月,榆林暴雨冰雹成灾,地震有声,连年不息。三十四年(1555)十二月,大地震,毁房屋死人甚重。四十三年(1564)榆林城北走马梁、芹河梁各增筑城堡1座,芹河梁增筑城堡称保宁堡。
隆庆五年(1571)
榆林城北修筑易马城,九月红山开蒙汉互市。六年(1572)延绥大旱,饥人相食。
万历十年(1582)
榆林大旱,饥人相食,巡抚王汝梅上疏赈粮。十四年(1586)延绥大旱成灾。十五年(1587)一月,大陨石坠于红山寺,四月下黑雨。二十四年(1596)十月红石峡杏树开花。二十五年(1597)清明前日,怪风拔树木、吹人至三四十里外。
万历二十九年(1601)
巡抚孙维诚率军民清除榆林城外积沙,此为史载本境治沙之始。三十五年(1607)巡抚涂宗浚为保护红山蒙汉互市,建镇北台。三十八年(1610)大旱,饥民多疫死。四月,涂宗浚领军民修边墙,挖除镇北台一带边墙积沙。四十四年(1616)七月,遍遭旱、蝗灾。四十六年(1618)四月,大雨雪,榆林等地仅骆驼冻死2000头。
天启元年(1621)
四月,京畿告急,榆林精兵奉诏入卫。次年九月,河套鞑靼入侵延安等地,掠杀4个月而退。七年(1627)榆林大地震。
崇祯元年(1628)
陕北大饥,民杀耕牛食尽。十一月,府谷王嘉胤等起义反明,相继攻占延安等地。张献忠、杨六(不沾泥)、王子顺(左卦子)等聚众蜂起。一时陕北各地几人揭竿,全乡相从,一人振臂,万人呼应,迅速形成浩浩荡荡的农民反明大军。崇祯三年(1630)明廷委任洪承畴为延绥镇巡抚,专司镇压农民义军。但人民反明势力已不可拒挡,以李自成、张献忠等为首的农民义军进行推翻明王朝的战争不断发展。
崇祯三年(1630)
四月,常乐堡虾蟆成队,北行出塞外,广数丈,长不可竟。本年榆林大旱,赤地千里,斗米六、七钱。次年,民大饥,草根树皮皆吃尽,饥人相食,官府不赈济。十一月至次年正月,大雪不断,雪深数尺,人畜死亡过半。城中辟径以行,樵采逐绝,人们只得撤屋材以炊。盗贼麻起,人转掠求食。
崇祯六年(1633)
鞑靼察罕部由高家堡入犯本境。次年,总兵王承恩分道出击,在双山、鱼河堡等地击败内犯鞑靼。九年(1636)四月,李自成攻榆林城未克,南退。
崇祯十年(1637)
榆林大疫,四月大雨雹,平地积水数尺。次年大旱。十二年(1639)蝗虫成灾,十三年(1640)大旱,百姓饥馑,饥人相食,树皮草根尽食。
崇祯十六年(1643)
十一月,李自成归里扫墓,并派左营权将刘方亮、后营制将军李过率大军攻榆林城,总兵王定逃走。十二月,李自成义军攻占榆林城,明将尤世威、李昌龄、王世钦等或战死或被俘处死。
清
清顺治元年(1644)
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六月,大顺驻绥德高一功部火拼驻榆林王俍智部。九月,大顺明降将唐通在晋西北降清,并领兵到本境南李家站(清康熙、乾隆年间称叶家站)一带(今清泉乡)剿杀李自成族人。故这一带李姓人多改叶姓(相传清代这一带叶姓,生则姓叶,死后墓瓦皆书李姓。清康熙年间,由叶家站迁居榆林城的叶兰家宅祠龛中,所供死者牌位,确皆由二木牌合成,外牌皆书叶姓,内牌皆书李姓死者。木牌在本世纪60年初尚存,可证此说)。十月,清大将军阿济格偕吴三桂率师8万人分两路西征李自成,清军从山西保德渡黄河经府谷至双山堡一带与大顺军高一功部交战。高一功战败,同李过共守榆林。次年正月十五日,清军攻占榆林城,高一功、周士奇率部退出榆林。这年榆林开铸造局,铸“顺治通宝”钱,3年后停。
顺治六年(1649)
二月,高有才聚众反清。调防府谷的清延安参将王永疆起兵响应,攻占榆林城,杀清延绥巡抚王志正、户部分司督粮官朱予昇,并相继攻占绥德、延安等地。三月,清廷命吴三桂自汉中率师北讨。六月,吴三桂部攻占榆林。次年冬,高有才等在府谷被清军剿灭。有才投河自尽。
康熙元年(1662)
裁延绥镇巡抚官职,榆林城堡同知权行政事。十年至十二年(1671—1673),总兵许占魁、榆林道副使高光祉、城堡同知谭吉领军民在榆林城大兴土木,修建文庙、官署、城堡等。
康熙十二年(1673)
城堡同知谭吉重新编纂刊印《延绥镇志》。
康熙十四年(1675)
四月,定边副将朱龙联络怀远堡(今横山)人周世民(周四儿)在西川(今子洲)反清,相继攻克绥德、靖边、怀远、神木等地,进而围攻榆林城3个月,未破撤退。次年六月被清将毕力克图等率军剿平。十四年(1675)闰五月谭吉将康熙帝所书“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八字勒石建碑于榆阳桥头。
康熙二十一年(1682)
鄂尔多斯蒙古贝勒达尔查因其游牧地“蔓生药草,不宜牧畜”奏请清廷准其牧民在“蒙汉禁留地”榆林长城以北40里外的空闲地带暂借游牧,得到清廷准许。至此蒙古牧民在本境北部“禁留地”常年驻牧。三十四年(1695)清廷将屯田改按民田征收常额田赋。此后榆林军屯田改为民田。
康熙三十六(1697)
春,康熙皇帝率军一万多人西征噶尔丹。三月七日抵驻榆林城,九日率军离榆西进。这年三月康熙准贝勒松拉普等人面奏“愿与内地民人合伙种地,两有裨益等情”,并下谕:“有百姓愿出口耕种田,准其出口同种,勿令争斗,倘有争斗之事,或蒙古欺压民人之处,即行停止”。此后境内大批汉民到长城以北同蒙古牧民合伙垦种“伙盘地”。
康熙六十一年(1722)
起,榆林连续3年大旱,野鼠成灾,群狼入村,民大饥,孩子易米二三升,夫妻、父母各顾逃生。
雍正九年(1731)
裁撤卫、堡,置榆林府及榆林、怀远、靖边、定边县。榆林县领辖县城及6堡、上下13柴塘。
乾隆四年(1739)
十二月,免榆林田赋。十四年(1749)夏,洪水冲塌榆林西城墙。二十三年(1758)知府屠用中倡捐重修榆阳书院,免田赋,赈济灾民,并在城内开灵秀渠引普惠泉水。
乾隆三十二年(1767)
无定河泛滥改道,冲毁上、下盐湾盐田。三十七年(1772)拓引红石峡渠至榆林城西南,称广泽渠。四十二年(1783)榆林遭大旱,十月赈济灾民。四十九年(1784)四月免历年积欠田赋。
嘉庆五年(1800)
夏,无定河大水冲毁上、下盐湾盐田。八年(1803)榆林知府张炘捐资兴办归德堡义学。
道光五年(1825)
夏,榆林雨雹成灾,十月赈济灾民。十六年(1836)七月雨雹成灾,九月免历年积欠赋税。二十一年(1841)榆林知府李熙龄编纂成《榆林府志》,并刊印。
咸丰九年(1859)
清廷规定土烟(烟草)与洋烟(鸦片)一并征收厘捐,境内普种罂粟。十年(1860)榆林知府刘廷改建榆林城西永济桥,并在桥南凿石疏水,畅泄榆溪河床积沙。
同治二年(1863)
十月,因甘肃回民起义,加之榆林北城墙已被流沙埋没,道宪常瀚力排众议,弃北城,领军民缩筑今北城墙。
同治六年(1867)
一月,回民义军攻打米脂城,榆林右营游击李允芳率兵500余人前往援救,被回军围阻在姬家坡战败,李允芳及大部分士兵战死。七年(1868)正月,抚标刘厚基部前营统带文星明驻防榆林,闻报回军攻占怀远、波罗诸城堡,八日即率军500余人前往救援,行至波罗地被埋伏回军打败,死伤惨重,文星明战死。十四日,回军首领马正和率兵1万余人从北部草路分两路围攻榆林城,驻榆总兵陶茂森、知府蔡北槐、知县严书麟及商民团防总理慕兹等率军民2千余人坚守,用火炮、滚木雷、石灰罐、火球等轰击攻城回军。十七日回军撤退到榆林各地掠杀。同年冬刘厚基率军进驻榆林城围剿榆林各地回军,至同治九年(1870)本境回乱终于平息。期间各乡百姓惨遭回军烧杀、掳掠,到处逃藏。镇川下盐湾一带数百名老百姓逃藏于石崖底庙窟(罗兀城石窟),回军围攻七昼夜未克。最终逃藏百姓交出所带全部银两及妇女金银手饰,回军方撤离。
同治末年
天灾兵燹,农田荒废,灾疫连年,不少村舍无人居住,路断人行。在榆林城区,刘厚基率领军民恢复战乱创伤,设牛痘局,免费给小孩种痘,办学兴教培养人才,大兴土木,修筑城池、河堤和红石峡等庙宇。刘厚基将其政绩编写成《图开胜绩》,于光绪元年(1875)刊印。
光绪元年(1875)
夏,榆溪河水泛滥,淹西城外农田。十月,总兵刘厚基率军民筑河堤1500丈,以保护农田。
光绪三年(1877)
境内遭百年不遇旱灾,瘟疫流行,饿殍载道,饥人相食,官府虽放粮赈济,但杯水车薪,饿病死人甚多。八年(1882)县府将榆林城西榆溪河两岸新修2千多亩田地分给200多户农民领种。
光绪二十九年(1903)
知府光昭将榆阳书院改办为榆阳中学堂。
光绪末年
县内东南山区爆发赵家峁(在今余兴庄乡)农民赵建带领上下柴塘七十二村庄农民2千余人的抗粮斗争,李官沟农民李生怀因抗粮被官府打死,但抗粮农民坚持斗争,状告至省府,迫使官府减征粮税,民众为赵建树功德碑,碑现存赵家峁。
宣统三年(1911)
十月二日,驻榆林新军右营什长哥老会首领杨昆山(四川人)响应西安革命军率部在榆林起义,拘捕镇台贾鸿增、管带瑞庭祯等,典史皮润璞抗拒毙命,推翻了清廷在榆林的统治。次日,宣布“秦陇复汉军榆林洪汉军”成立,公推杨昆山为“分统”,主持军政大事,即布告安民,并分遣部属到榆林各县接管政权。十一月十九日晚,洪汉义军管带侯应龙勾结清政权残余势力反叛,义军管带王忠被杀,杨昆山指挥义军予以镇压,打死打伤10多人,捉拿80多人,叛乱头目侯应龙出逃,叛乱平息。
中华民国
元年(1912)
2月,陕西省军政府委派裴宜丞为河套安抚使兼陕北路招讨安抚使,主政榆林。为攫取军政大权,裴伙同旧清道台杨卓林等人挑拨杨昆山义军内讧,并向省上状告杨昆山。4月,杨昆山奉命南下西安,行至宜君县苦泉梁遭到省当局所派郑庠队伍的伏击,杨昆山中弹身亡。杨昆山遇害后,留榆林的部属亦遭严重迫害,有的被严刑拷打致死,有的被迫逃往山西等地,裴对倒杨有功人员均委以官职。时县衙改为县公署,知县改称知事,高幼农任榆林县知事。
7月,建安堡大河塌村绅士蔡昭西怀疑流落住在该村火神庙的两名乞丐(均佳县南沟谢家庄人)行窃,将其中叫谢栓驴的乞丐打死,另一名叫谢七孩的乞丐挨打后逃回谢家庄,即引本庄谢姓100多人来到大河塌村,见猪羊就宰,见人就打,进行族斗。官司打到县府后判以两乞丐行窃,谢户人败诉了结。事后,建安堡、大河塌一带乡绅王朗朗、蔡昭西、毛二楞、马心清、任明道等,以保障地方安宁为由,向官府申报组建起民团。随后王朗朗等将民团改为“神团”,王朗朗头挽青巾,身穿绣龙绿袍,自称是关圣帝的第四子,名叫关战,并要人们呼他为“三齐王”。“神团”在建安堡大寺庙、大河塌关帝庙纠集乡民传授“法术”操练。至当年底,建安堡、大河塌、任庄则及毗连神木乔岔滩一带有27个村庄近3千乡民加入“神团”。“神团”劝诱乡民入团口号是:“入神团者关老爷附身,枪炮不入”;其纪律口号是:“抗令者、脑袋不保”。
2年(1913)
5月初,陕北观察使崔云松到榆林就任,严令各县官绅执行省军政府发布的《禁种罂粟条例》,铲除烟苗(罂粟)。
6月中旬初,榆林铲烟苗委员尤鸿恩(榆林城人)带巡防队50多名士兵同神木县知事刘万青(安康人)及高家堡堡绅康希尧等,到高家堡西乡和建安堡一带强行铲除烟苗,激起民变。6月17日(农历5月13日),建安堡一带近2千“神团”农民手持铁铣、锄头、刀矛和土枪攻入高家堡,将尤鸿恩、刘万青、康希尧捕杀。在攻打高家堡的战斗中,“神团”农民死亡120余人,巡防队死8人。随后,榆林当局派巡防队营长杨瑞庭带兵200多名到建安堡一带剿杀“神团”农民,将建安堡、任庄则、毛庄子、马家滩等村庄的牲畜、财物尽掠,庙宇、窑房火烧,先后杀死“神团”头目及农民20多人,其中马心清的头被割下挂村庄树上示众,将捕获7名“神团”头目解回榆林管押,许多“神团”农民被迫外出逃亡。农历7月15日(旧俗为孤魂节),榆林当局在本城定惠寺为刘万青、尤鸿恩等召开祭奠大会,将“神团”头目王朗朗、毛二楞等6人斩首,并把他们头割下提到祭奠会场祭奠。
9月,陕西督军张风翔派井岳秀率一营兵力来榆弹压榆林、佳县等地禁种罂粟激起的民变。平息后,井率部返回关中。同年设榆林道,辖陕北23县。
3年(1914)
省方处理上年夏佳县秦马“神团”反洋教斗争而杀死西班牙神甫魏象阙案,将榆林城旧左营衙门房产作为赔偿。随之西班牙神甫殷嘉伯来榆林,在此建立天主教堂(今市政府)。同年,高硕秀(志清)部兵匪数百人窜入境北罗家湾、乌兔采当等地奸淫掳掠,陕北观察使崔云松派余天祥领兵百余人在白河庙将高部兵匪击退。
4年(1915)
榆林大旱,街头饥民成群结队,卖妻子、儿女者甚多。这年成立县天足会,令男子剪辫,女子放足。一些乡下人怕强行剪辫不敢进城,城市一些进步人家开始为女子放足。
5年(1916)
春,陆建章部刘国栋率1团兵力分驻榆林、绥德(商震营驻绥德),刘国栋兼任道尹。
3月中旬,包头滩卢占魁兵匪八九百骑窜入本境双山、常乐堡等地奸淫抢掠。下旬窜至榆林城外七里沙一带,伺机攻城。一时城内学校停课,商号店铺关闭,全城人心惶惶。驻城守军、警备队及商会团防在东城墙与卢部兵匪对抗。双方对峙两天后,卢部匪兵撤离。
5月6日晚,刘国栋惧怕陕西“讨袁(世凯)逐陆(建章)”受牵连而弃职离榆。次日榆城刘部陆军哗变,打死营长刘博禄,大行抢掠钱财骡马。当日下午,经商会出面交涉集银洋4千元交予哗变散兵,变兵遂离榆南去。随即士绅们公推晚清进士张立仁代理道尹,裴宜丞为警备营长,余天祥为副营长,并成立保卫团(团长王昌武,团副高增岳),维护地方治安。
5月下旬,省稽查员李振甲将黄龙山悍匪王廷桂(绰号穿山甲)部6百余人招抚指发榆林意图安置。王匪在北上沿途大肆掠扰。6月5日,窜抵榆林,官绅将众匪拒之城外南关安置暂驻,并带衣食马料出城款待。但王匪仍不满足,在城下叫骂要强攻入城。官绅即派余天祥、高增岳及时任榆林高等小学堂教师白伯英等出城“权与解说”。结果均被羁留,该匪提出:“要快枪2百支、衣6百套,大米10石,银洋1万元,如不照付,即行破城”。到6月7日晨,王廷桂见官绅等未接受他们提出的条件,便让匪兵将高、余、白三人捆绑拉至城外南关巡回示威。时已隐伏城外西南麦地的榆城警备营连长拓占鳌及所带18名士兵又发现王廷桂等匪正杀害差人谢有生,当即一齐向匪开枪射击,驻守南城楼士兵随即相应连放九节雷炮,轰击城南匪部驻地,众匪大乱,开始溃逃。余天祥和高增岳被逃匪胁逼绑至归德堡杀害,白伯英得匪一马夫相助解缚逃脱。匪首王廷桂乘马逃至三岔湾时被拓占鳌等带追兵击毙,其头被割下悬挂在南城墙示众。事后官府给殉难高、余家属各抚恤银洋1050元,并树殉难碑。李振甲被省府问罪枪决。
6月19日,万佛楼庙会失火,第二层楼尽被烧毁(民国7年复修)。
8月,井岳秀任陕西省陆军第二混成旅第四团团长,率部二次驻榆。
6年(1917)
春,井岳秀将文庙前泮池改修为莲花池,从关中引进莲籽种植。5月,北洋政府任命井岳秀为陕北镇守使。7年(1918)
9月,陕北榆绥延鄜公民代表艾如兰、高照初、白伯英等22名绅士联名呈请国务院改正于民国2年(1913)12月所通过绥远省都统蔡成勋关于“陕绥划界条陈”的议案,提出将陕西绥远接壤的乌审、郡王、札萨克等5旗划归陕北区域。
8年(1919)
1月,绥远省都统蔡成勋正式向陕西省公署提议重划陕绥疆界,企图以明长城为界,将长城以北榆林属地划归绥远管辖,并派兵进入这一地区征税。榆林、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等县民众竭力反对,道尹王健(卓亭)、镇守使井岳秀联衔据情上报。4月,公推榆林县绅士李堂、朱维勤等为代表赴京请愿争持。在陕籍国会议员宋伯鲁、高增爵等人相助下,经半年余交涉,北京政府决定“暂缓划界”。次年冬,绥远当局以“收界放垦”名义在长城以北的神木、府谷等县境内多处强行设局收税,民愤又起。11月成立“沿边六县公民争存会”与之抗争,在陕北官民、省府官员及在京陕籍议员高增爵、裴宜丞、李少川等人竭力反对下,绥远当局于1921年4月撤回派员,事遂了结。沿边6县人士编印《陕绥划界纪要》在各县存档。
9年(1920)
3月,本县7堡5口外及上下13柴塘绅士在榆林城筹设县农会。12月16日(农历11月初7日)夜,宁夏海原地震,波及榆林,房屋倒塌死10多人。
10年(1921)
春,井岳秀开办惠记工厂。农历7月21日,白伯英、郭维藩等绅士在为井岳秀祝寿时倡议建“井公祠”,随即在榆林大街原被火焚牌楼的旧址动工,次年7月落成,取名“长春楼”,后改称钟楼。
11年(1922)
5月,陕西靖国军在关中武功一带失利,随后杨虎城率部退榆林,其队伍编入陕北镇守使署属暂编第二团,驻防三边。同年基督教牧师来榆,在县城芝圃中巷设立福音堂传教;陕西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和榆林地方法院在榆林城成立。
12年(1923)
春,榆中校长杜斌丞聘请魏野畴(共产党员)来榆中任教,开始传播马列主义。
夏,榆林中学成立学生自治会,刘景桂(志丹)当选为第一任学生会会长。
秋,井岳秀带地毯、狐裘、银洋等物赴北京拜见曹锟,巩固自己地位。
9月3日,暴雨冰雹成灾,鱼河堡等53村灾情严重,有4名儿童被洪水淹死。
13年(1924)
是年,井岳秀在榆林城内龙泉寺开办修械所,制造枪枝弹药。同年,杜斌丞、李子洲、王森然、刘志丹等在榆林中学组织“青年文学研究会”,出版《塞声》、《榆林之花》等刊物,开办平民学校,成立共进社榆林分社。11月,榆中学生因灶务问题罢课闹学潮。冬,杨虎城率部离榆,入关中讨伐刘镇华。
14年(1925)
2、3月间,榆林中学成立中国共产党团混合支部。3月25日,孙中山逝世,榆林各界举行追悼会。“五卅”惨案发生后,榆中学生上街募款支援上海工人。11月,榆中学生会提出让学生参加校务会议,遭校方反对,即罢课闹学潮,校方同军队派兵包围学校,将19名中共党团员学生除名,并强行绑送出城。同年秋,国民党榆林区党部在榆中成立。冬,榆林天主教堂开设西医诊所。
15年(1926)
7月,榆林至延安架通电报线路,始发电报。
7、8月间,中共榆中党组织因井岳秀儿子井文龙毒打榆中学生苗存权发动学生罢课斗争,井岳秀派人向被打学生道歉,并让井文龙离校。12月,中共榆林地委成立。
这年冬,榆林道尹公署撤销,修械所蒸汽机发电,榆林始有电灯。
16年(1927)
春,榆林县总工会成立。4月28日,惠记工厂100多名工人因厂方残酷压迫剥削工人举行罢工斗争。
6月30日,中共榆林地委以国民党榆林县党部名义,组织学生、工人、商人等3000多群众在榆林大街进行盛大提灯游行,庆祝冯玉祥国民党与武汉北伐军中原(郑州)会师。7月井岳秀在榆林开始“清党”,逮捕共产党人及进步学生。7月25日晚,井岳秀派人在榆林城暗杀了石谦旅长,引发石部驻清涧的李象九、谢子长率部起义。
这年井岳秀在镇川枪毙了哥老会成员申殿雄(申秃驴子)、胡老五等人。
17年(1928)
3月,陕北公立职业学校成立。同月,中共榆林县委成立。这年从春到秋大旱,颗粒不收。10月,中共党员朱侠夫等组织五、六百饥民聚集在镇川“吃大户”,先后吃了申、艾、罗等家大户财主。12月,陕西省主席宋哲元将井岳秀缩编为暂编十八师,陕北行政、财权由省府管理,并派员到榆首次点检井部兵员。
18年(1929)
4月,陕北特委在红石峡翠然阁召开扩大会议,批判右倾主义错误,选举刘志丹为特委军委书记。清明节,井岳秀因其部辎重营连长张雨奄反叛,将张割鼻、剜眼,残杀于县城南门外三义庙。
上年冬至这年初春,榆林大雪6次,积雪3尺余,气候严寒,百年未有,有不少人被冻死。加之连年旱灾,全县所到之处哀鸿遍野,饿殍载道,卖妻儿者甚多,有成千上万人逃往山西、延安等地,各地都发生饥民“吃大户”事件。
19年(1930)
6月,余兴庄、清泉一带发生鼠疫,死亡98人。8月蝗虫蔽日,庄稼尽被啮食,民坐地头,男哭女嚎,痛不欲生。
是年,榆林城南北大街拓宽路面,砖铺土路。
12月,设立陕北地方实业银行。
20年(1931)
3月,中共陕北特委发出“纪念红五月”的通知,中共榆中党团组织抄写通知时,被榆中训育主任孙士英发现并告发,随即井岳秀派兵包围了榆中,14名党团员学生被捕。
4月,狂风霜冻,夏收无望,粮价飞涨,全县饥馑,逃亡他乡者甚多。
5月,县境巴拉素一带鼠疫蔓延,死人甚多。
同年土匪杨候小率匪众窜入本境西北各乡,大肆抢劫。共产党人白明善在清涧被捕,关押于榆林第三监狱,冬,被绞杀。
10月创办《上郡日报》,后改为《陕北日报》。
21年(1932)
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组成陕北鼠疫调查队到榆林调查。这年国民党榆林县党部重新组建,中共榆林组织受到严重破坏,许多中共党员自首。
8月,井岳秀部工兵连地下中共党员何格兰等秘密计划在中秋节举行武装起义,因叛徒武福祥告密起义流产。9月19日夜,井岳秀在榆林城东山秘密杀害何格兰、赵经昌、张怀树等6名中共党员,造成“东山惨案”。
11月,蒋介石将井岳秀部改编为陆军第86师。
22年(1933)
1月,榆林职业学校学习工厂购回锅炉,纺织制革机器,榆林始用机器纺织、制革。
6月,暴雨成灾,山洪突发,河水暴涨,境内川滩地多被冲毁,下盐湾一带房屋多被无定河洪水淹没,许多人用门板、笸箩漂乘逃命。
7月下旬,中共陕北特委扩大会议后,30日特委委员王兆卿、毕维周和交通员高禄孝等前去安定游击队,路经镇川堡时住崔明道家(米脂县委书记),因叛徒出卖,王兆卿、崔明道等6人被国民党军队抓走,8月3日在米脂城南无定河畔被枪杀,此即“无定河六烈士”惨案。
同年本县开始编制保甲,城区划分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4镇。
23年(1934)
5月,榆林区设财政专员。这年陕西省电报局派工程师王鸿志来榆林建立无线电台,安装100瓦无线电收发报机各1部,本县始有无线电通讯设备。
同年,普惠泉水通往大街的水道改用砖石砌槽,后又改为瓷管。
8月,大公报主编张季鸾回榆,在戴兴寺为其父张楚林百年诞辰举行祭奠,并在坟前立碑。此碑由章炳麟(太炎)撰文,于右任书,苏州集宝斋刻字,故称“三绝碑”。
秋,县政府征上千民工,日夜赶筑榆林城南飞机场。
10月,国民党榆林肃反委员会成立,开展对中共地下党的侦破审讯等活动。
24年(1935)
5月,国民党86师在靖边杨桥畔九里滩击毙匪首杨候小,投降残匪被带至榆林城大操场缴械遣散。
9月,国民党在榆林设陕西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地址现地委院)
10月6日,张学良、杨虎城乘飞机来榆林视察军务,协调国民党84、86师关系。这是榆林首次降落飞机。
12月19日,国民党86师团长张采芹将被捕中共党员刘述相等5人枪杀于镇川东门外。
[1] [2] [3] 下一页